穿佛像线小窍门清宫佛衣二三事制作篇
乾隆时期宫廷佛衣制作十分频繁,主要由养心殿造办处和江南织造处承办。制作佛衣前,一般先由造办处根据皇帝本人的意见拟定画样,之后要“进呈御览”,待画样通过后再发往苏州江南织造处制作或送至养心殿造办处制作。
绛色织金缎夹喇嘛衣
清代档案中佛衣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功能可分为佛像穿戴佛衣、供奉佛衣和喇嘛衣。
分体织金缎佛衣
长坎肩式佛衣
穿戴佛衣指佛教众神所穿之衣,与佛像形成一个整体,这也是宫廷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类佛衣。供奉佛衣则指专用于佛堂陈设的佛衣,并不实际穿用,常见与其他法器一起盛放于供器箱内。喇嘛衣是指宫廷僧人在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穿着的法衣,独具特点,也多为高级丝织品。前两类佛衣量多且精,最具宫廷佛衣特点,可称为清宫佛衣的代表。
毛毡佛衣
象皮佛衣
从佛衣样式来看,佛衣又可大致分为袈裟类包裹式佛衣、云肩长裙分体式佛衣、长坎肩式佛衣、斗篷、虎皮佛衣、象皮佛衣等多种样式,或精致典雅、或富丽堂皇,既是宗教用品,又是织绣艺术品。
片金斗篷
样式丰富、纹样复杂多变
乾隆时期,宫廷佛衣织造进入高峰,大量的佛衣被源源不断织造出来,以满足新旧寺庙供奉的需要。
金银缎田字袈裟
片金田字袈裟
由于佛衣的需求量急增,宫内造办处各作坊及苏州织造都在源源不断地织做佛衣供皇家佛堂使用,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十分丰富,经笔者统计,有片金佛衣、锦边片金佛衣、绸缎佛衣、红片金佛衣、黄片金斗篷璎珞云肩佛衣、红洋锦佛衣、亮花缎佛衣、皮佛衣、洋花缎佛衣、画黄缎佛衣、金银缎佛衣、五色缨络佛衣、红黄片金镶皮边佛衣、冬季佛衣、夏季佛衣、海龙皮边佛衣、纱佛衣、倭缎画虎皮佛衣、象皮佛衣等多达40多种样式。
半圆形片金佛衣
虎皮佛衣
制作精良、不惜工本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同宫廷其他御用品一样,这时的佛衣制作也同样追求奢华,工艺上精益求精,装饰上苛求细节,不计成本,用料极其珍贵,仅佛衣钮扣就有金以及珊瑚、珍珠、青金石、红宝石和绿松石等多种名贵珠宝。在最具清宫特色的璎珞衣上,几乎每件都嵌满珍珠、宝石、象牙、砗磲、青金石等珍宝,在满足佛衣基本功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皇家御用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臂成锁观音璎珞衣
制作和改做数量巨大
乾隆时期佛衣制作频率之高、数量之大为清代各朝之首,一次制作或改做几十件、上百件佛衣的情况很常见,这一点在京城重要的皇家寺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阐福寺一次制作佛衣400件、雍和宫曾一次改做佛衣240件、恩慕寺一次新做112件、圆明园新做108件等。在这些需要大量佛衣的地方,造办处也会使用宫内贮存的旧佛衣凑齐数量,并不是全部新做。
长方形片金佛衣
宫廷佛堂供奉佛衣
除了大量的穿戴佛衣,清宫佛衣的另一大特色则是装匣供奉,可称之为供奉佛衣。供奉佛衣分两种,一种是将做好的佛衣盛装在鞔皮画金匣内,供放于佛堂备用,每逢年节或皇帝前来拜佛时临时穿供;另一种则是仅用于供奉,同样盛放于鞔皮画金箱内,不穿也不示人,常与各种法器一起同放一箱,陈放于佛堂供柜里。有时在一个佛堂里可见两种供奉佛衣分置两箱,同时敬奉,分工明确不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