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用魁好还是奎福运神之二魁星
人们在游览古迹时,有时会看到魁星楼、魁星阁之类的建筑,许多人对这“魁星”的来路不甚了解。但一提起“五魁首”,怕是人人听说,这是喝酒划拳时常用的酒令。这“五魁首”就与“魁星”有关。
“五魁”,即“五经魁”、“五经魁首”。明代以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叫“经魁”(“魁”有“首”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而这“魁”字,则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
奎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虎七宿的头一宿,共包括16颗星。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说它“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现了“经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又称“魁”解。
“魁”字后又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加以曲解,说什么“鬼抢斗”,“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继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实就是“鬼”化。它被描绘为一赤发蓝面恶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跷起如大弯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表示在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名字。这就是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副尊容被读书人视为神明,并以为高中之兆。
“独占鳌头”的由来是: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与鳌(大龟)。唐宋时,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迎榜,为首的状元则荣幸地站在大龟脑袋上,故曰“独占鳌头”。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握着文人们的荣辱成败,自然非同小可,尽管它鬼里鬼气,却极受读书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试时,在座右贴上魁星像,有的还在怀里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运亨通。
过去魁星楼、魁星殿遍布全国各地,尚有部分保留至今,其中最有特色、最有味道的魁星像,要算昆明龙门之上的石魁星了。龙门是雕凿于滇池西山悬崖峭壁上的组石雕建筑,为滇中第一胜境,而龙门上的魁星石雕更给胜境增色不少。
跨进凌空伸挑的“龙门”石坊,便到达“达天阁”石殿,这里是龙门最高处。殿前就天然崖端凿平,镶砌成半圆形有石栏的崖台,向内镂空凿成可容20余人的殿室,有门三楹,石殿主要供奉魁星,其实是座魁星殿。正中为手持点斗殊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像高3尺有余。两侧为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神像。其实,论级别,魁星要比关帝、文昌都低,但在这里二帝却成了魁星的属下,可见这位魁星的特殊地位。
最奇特的是,这3尊神像和像后的海水、波涛、游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等,完全由洞内岩石雕成,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叫绝。
滇池空阔浩渺,波光粼粼,龙门高出滇池300余米,恰似腾空出世,气势不凡。龙门南侧土红色削壁有如金榜高悬,人称“挂榜山”,龙门本在陕西韩城县与山西河津县之间,古时河津又叫龙门。传说成上万的大鱼聚集在龙门过不去,如能跳过者,即变化为龙,跳不过的则还是鱼。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旧时的科举试场被认为选拔英才之地,考场正门就叫“龙门”。北京的贡院是明清两朝的中级考场,除正门“龙门”外,里面还有“内龙门”、“第三龙门”,连贡院对面的一条胡同也被叫做“鲤鱼胡同”,暗寓“鲤鱼跳龙门”之意。贡院原址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鲤鱼胡同尚存。
昆明龙门的魁星点斗,与挂榜山及“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巧妙地结合,便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想当年,有多少读书人登临此处,拜魁星,礼龙门,望挂榜,梦想着那美妙的“金榜题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