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字起名相见恨晚一碗情深
灵性的大自然无私赋予我们诸多珍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这话不假。
小时候我们多喜欢和自然接触啊!
春绿显了,风筝高飞撒丫子奔跑大叫。夏天来了,摘一朵栀子祛汗扮俏。秋日到了,树上打枣掉落咚咚响。冬雪下了,通红手指掰屋檐的冰条尝味道。
时不时田埂旁采花捉蝴蝶,追逐嬉笑打闹;小河畔抓蟹捕虾游泳,欢脱嚷叫。
而今,随着生活步骤的加快,我们在钢筋水泥堆砌的格子间里昼夜奔忙。很容易掉入夜晚的虚空,很容易变的很丧。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愈发喜爱木质的物件。
有人说喜欢它美观好看,具有自然的味道。也有人讲中国自古时以来的时间观念就是螺旋上升的,而树木的年轮就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体现。喜欢木质的纹理,像是触及了岁月的痕迹。也有人更直接,喜欢它因为它结实耐用抗摔还便宜。
嗯,大自然的美,从来都是丰盛端庄的。郑重自持。如同一种秩序,一种道理。
喜欢木质像是一种本能,印在我们的骨子里。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抚慰,日喀则有一株千年核桃树,它的存在像是在提醒我们无论何时要有一份坦然自若,这与新闻的骚乱、人世的变更没有关联。
如果你来到日喀则,去走一走,见巍峨的高山、看成片的田野、观月白的雪峰、品靛绿的湖泊、赏湖蓝的森林,你就会更深深理解藏族同胞的快乐来自于哪,而后也会放松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里,投入那份坦然自若里。
都说见微知著,深深的道理蕴藏在浅浅的事物里。那我们就从藏族同胞的日常用品——木碗里慢慢讲起。
01 【木碗|朴实】木碗,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树木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碗碗。
要选桦木、桐树、“成巴”树等优质木或杂树的树干、树枝、树节或者树根,而后经过风干、制坯、细磨、上色等多道工艺,旋制而成。
木碗制作
另,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工出来一些独特的花纹,比如磷火纹,或猪鬃纹,或猫头鹰眼纹等。有这种花纹的碗,就要格外名贵。在西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一只上等木碗等于10头牦牛。”
木碗的大小不一,扁圆形,呈桔黄色,大的用来盛糌粑,小的用来喝酥油茶。但当地不一定分的这么细。
它的特点是:轻,不易碎,所盛食物不易变味,也不会烫嘴,且携带方便。有的木碗还配以银盖,或在碗边和碗托上包上银皮,则成为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不但居家实用,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饰有银品的木碗
木碗的使用,男女有别,一般的藏族同胞家中,都会有2~3只造型华丽、大小不同的木碗。男主人用的是大木碗,女主人用的则是相对小的木碗。
在碗的形状上,也有所区别:男士的碗低矮、开口大,显得成熟稳重;女士的碗要修长得多,注重碗面的光滑程度。如今,在不少藏族同胞家中,依然还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的说法。
在日喀则,吉隆镇木碗是深受日喀则各族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品。主要产在吉隆等地林区。
2007年吉隆木碗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 木碗|习俗】因早时,多以畜牧为生,藏族同胞居所的流动性大。陶瓷太易碎、金属碗太贵重;轻便、结实、耐用,盛食物不改味、盛开水不会裂、摔地上不会破、不烫手也不冰手的木碗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首选了。
以前,人们怀里总是揣着木碗。即使是外出做客也是这样,吃糌粑、喝青稞酒时既方便,又不会给主人添麻烦,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在西藏有首出名的情歌是这样表达木碗和人的关系:“丢下情人舍不得,带走情人又害羞,情人是木碗该多好,时刻揣在怀里头。”
渐渐地,木碗成了一种装饰,木碗也成了那时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也记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
普通人家,就是纯粹的木碗。
而如果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木碗上面还有许多说法。
他们的木碗,一般都是银质碗盖,上面雕刻着吉祥的图案。家境特别好的人家,木碗的碗身也镶嵌了许多金银。碗腰处,会留出一个地方,让人明白碗是木材做的,而不是金银。
这也说明了在西藏,木碗比金碗更受人欢迎。最富有的人家,仍然使用木碗,只是这个木碗上面,会镶嵌许多宝石。古代的官员,都会将木碗随身携带、挂在腰间,既做装饰、又是身份和官阶的象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改变,木碗象征身份的习俗也已渐渐从藏族同胞的生活中远去。而一只木碗承载的历史和记忆,仍会久久留存在独具一格的藏文化之中。
日喀则还有很多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协作。朴实却有质感的木碗是这精妙协作的作品之一。还有诸多物件饱含藏族同胞的智慧。
愿您能来,亲自体味这珍贵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