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西厢房装修贾泉村丢失了金蝉希望可以收
贾泉村丢失的金蟾。
贾泉村是古时晋城通往沁水的古商道上的大村,东西绵延三里长的青石古街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与富庶。这条古商道自大阳镇起,贯穿下村、东沟、周村、北留、润城等乡镇,至今仍然是晋城市范围内的工业商贸重镇。贾泉村就是东沟镇在古商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贾泉村原名金泉村,传说有一只金蟾卧在池底,池水源源不绝。后来有人偷了金蟾放到高都镇的泊村去,没有了金蟾的金泉村也就成了贾泉村了。在这美丽的故事之外,我倒觉得贾泉村的贾应该和做生意的商贾有关,也就是因为村里人做生意的多就被人叫成贾泉村了。再后来不知情的人把字念白了,贾泉就变成贾泉了。
贾泉村25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大村,关白两大户,申屋顶梁柱。数百年来,关家、白家、申家鼎足而立,广修宅院,加之村中丰富的水源,形成了一百单八院、六庙、六泊池的龟型建筑格局。其中首家院又名四玉堂,是关家富商关丙智之宅。四玉堂由三个院子构成,由前到后相互连通。
这是清道光年间关丙智、关燕山父子两代人在北京、山东经商发家之后回到村里重新修建的居所,各处的木雕、石雕可以看出村中首富的阔气。白家是中医世家,那天去的时候大门是锁着的。白家的白和银很早就参加革命,是山西的同盟会会员,最终被日寇杀害。
申谷洞是贾泉、申氏原来聚集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东院、西院、大新院等院落。申家老宅的门头很高,却采用了窑洞的样式,这个和其他的院落不同。传说申家的生意做到了内地18省,发达之后还买下了后街的关宅高楼院。
为什么会采用这种窑洞式的门楼?除非这种样式比方方正正的门楼更具有防火防盗性。申家老院里还有老人居住,从东边窄小的耳门进来正好是老人的厨房,穿过厨房,这院子还不小。老人居住的院子建筑结构保存完整,房顶也没有漏雨。老人把我们领到他堂屋的家里,上世纪90年代的各种家具看起来很有年代感,这是我们记忆中的时光。
老人居住的是中院,原来分给两户人家,目前只有她还住在这里。房子是需要有人住的,有人住着就能够得到适当的维护。她的前院因为长久无人居住,坐北朝南的花厅已经坍塌了,可惜了那些木雕的装饰。在申谷洞旁边还有个院子,应该也属于申家的。
我们推开门,有一个老人正在门楼底下吃中午饭,老人很好客,她的家里收拾的很整洁,门楣窗下的砖雕木雕花纹独特,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去的时候临近中午了,村里的6处庙宇,我们只看了两处。村庄北面的最高处有一座佛堂庙,外面看起来规模很大,找了半天才找到铁丝网绑扎起来的简易门。
进了院落是让人唏嘘的,一进院看起来已经破败的不成个样子了,地上长满杂草。我的朋友说,这有一种凄凉的美。我们走进二进院,主殿的房顶摇摇欲坠,西厢房的斗拱已经完全塌下来看着让人心疼。朋友们找到一块建造碑,才知道这庙叫极乐寺。这个二进院又叫西禅院。
村里人说,这个地方前些年曾经办过一个工厂,因为生产而导致的房屋改造损坏,也很可惜。后来厂子搬走了,风雨剥蚀让它濒临坍塌。从极乐寺出来,我们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又来到了东岭庙。这是村庄最东边的庙宇,还有一户村民在这里看管,做一些小手艺的营生。
村里人说,这处庙宇供奉的是三清上人,墙上还有浮雕的痕迹,那些粗大的木梁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就他的现状来说,不知道还能够支撑几天,看着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在贾泉村,富裕的乡村与破败的庙宇看起来很不相称。这些庙宇起码也都是市级以上的文保单位了。如果政府再重视一点,村民们再集资一点,修缮一下,应该也不是件太困难的事。也许他们缺的是一个有缘人,有德行有善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
西游记中,唐僧是佛祖的大弟子金蝉子,因犯了戒,贬到人间取经修法,贾泉正好也丢失了一只金蟾。莫非是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一位中兴贾泉的金蝉子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