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近日新闻

洞头蓝山别墅装修家装设计洞头蓝湾整治打造

发表于:2025-05-06 09:55:14 来源:柚子资讯

2019-06-05 16: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郭媛媛 记者 余丽

天蓝海碧,好生态是浙江发展的最大优势。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组织辽宁、山东、福建等地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在温州市洞头区实地调研2016“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成果,将海洋生态保护和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的“浙江经验”向全国沿海省市推广。

浙江的生态护海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开启“两山”理念海上新实践。

在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召开的2019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评审会议上,温州洞头成功突围,这是继2016年获得“蓝色海湾”资金扶持之后,洞头再一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项目争取资金2.26亿元。

据悉,2019年温州市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主要实施海岸带、滨海湿地和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三大工程、9个子项目,重点突出“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将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呈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新景象,打造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岛和谐、监管有效的生态岛礁,加快建设“海上花园”。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施工时间是两年半左右。2016年,温州市作为全国首批8个蓝色海湾整治试点单位,在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沙滩整治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三大工程,项目总投资4.76亿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生态文明效应不断放大,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蓝湾项目和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高度契合,政策和机遇双重叠加,洞头逐步打造海岛生态、蓝湾项目的全国样板。

近年来,浙江把美丽海洋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意,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在海洋环境管控和生态修复方面,浙江迈出了“全国率先”的关键步伐:率先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试点;率先组建省海岸线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岸线资源的统筹管控;率先实施全域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率先实施全省沿海滩涂“滩长制”管理;温州海域综合管理率先被列为国家试点。通过这几步关键的努力,浙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的标杆省份。

2017年,浙江出台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意见,致力于全面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为浙江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提供支撑和保障。

2017年9月,《浙江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的正式发布,宣告浙江海洋生态红线先于陆域生态红线全面划定。

201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湾(滩)长制”,被列为全国“湾(滩)长制”试点省份。同年3月,浙江出台《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预期至2020年完成全省342.58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确保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8%。启动蓝色海湾整治,通过整治修复工作开展,构建水净岸洁、生态和谐、文景共荣的“黄金美丽海岸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真正“还海于民”。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从1986年就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至今已有33年历史,在此基础上,2007年开始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去年,浙江共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3亿元,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其中纯公益性鱼礁60万空方,兼顾生产性鱼礁15万空方),建设各类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达到100公顷。在海洋牧场区及周边海域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等20多个海洋品种幼体(卵)5亿单位以上,六个海洋牧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通过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浙江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人工鱼礁建设有效限制了底拖网等捕捞作业,保护了礁区生态,促进了礁体上藻类、贝类附着生长。调查发现,海洋牧场特别是人工鱼礁区平均底栖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各项水质指标等明显优于同等原始条件下的未投礁区,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恋礁性种类密度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显著,“蓝色粮仓”再现。

动漫先锋官网

中外食品工业杂志

中华传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