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潘一玮自主创新废弃木料变成宝
木材加工中产生的废料、锯末、木渣等,原本是污染环境的,经过企业自主创新,发明了废物利用的专利技术后,成了能变成大把钞票的“宝贝”。
3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隆源木业有限公司内,十几个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去皮、切割木材、锯板、刨平、打洞、粘合、抛光、上漆……这都是加工家具和板材的工艺。令人称奇的是,剩下来的边角料及锯末、树皮、木渣等一点都没有浪费,树皮和 边皮经过粉碎和筛选,符合规格的就成了硅厂用的木块添加剂,一吨的价格在500元左右。2019年,公司售出万余吨木块添加剂,销售产值达500余万元。碎末、木渣等经过粉碎加工,就成了生物质燃料颗粒,用于工业燃料和家庭用燃料,可以替代燃煤,能够卖到每吨800元。
这就是企业自主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该公司董事长潘一玮介绍,原来,公司和别的家具厂一样,一年要扔掉数千吨边角废料,还污染环境。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他也开始在废物利用上动脑筋。2013年开始研发,先是将锯末、树皮免费提供给农民垫牛圈、羊圈,后来沤成了农家肥。废料倒是减少了,但企业没有经济效益。2017年,公司的相关研发终于获得成功,将树皮边皮粉碎筛选加工成木块的技术,一举使木材利用率从65%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一种实木集成材的制备工艺”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滚筒筛”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逐年扩大生产规模后,木块添加剂成了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
尝到了自主创新甜头的潘一玮,看着剩下的碎末、木渣等,还在琢磨怎么利用。经过反复地查阅资料、试验、加工,终于在2019年底研发出了“一种用木料生产生物质燃料颗粒的制备工艺”技术。疫情防控期间,他宅在公司里一个多月,还在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3月初公司一复工,就开始同步生产这种新型燃料,这样一来,木材的利用率达到了100%,一点也没浪费。目前该技术正在申请专利过程中。
潘一玮说:“我算了一下,去年一年的渣末可加工生产出800吨生物质燃料颗粒,一吨800元,又增加了64万元的经济效益。”该企业复工后,正在抓紧时间加班加点地完成订单,加紧挽回停工期间的损失。同时,利用好自治区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健康发展的十六条措施》,目前公司向博湖县农商行申请100万元贷款的事宜正在积极对接中。
巴州科技局调研员刘传启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在这家企业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家也真正体会到了自主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所在。”
近年来,巴州加快创新型和科技型企业建设步伐,强化创新型和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鼓励大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孵化服务,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通讯员 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