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婚礼综艺万春逗笑社剧里结婚也是结阎鹤
#春日生活打卡季#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文|猛猛向前冲
编辑|猛猛向前冲
喂,剧迷朋友们,最近追剧了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咱们德云社当家主力阵容硬是被剧组拽进了狗血小品剧当反派,整鬼整得我啧啧称奇。
《万春逗笑社》里面,就没一个德云人设正常的,全都被创作组赋予了一身负面形象。烧饼嚣张跋扈、杨鹤通权术诈骗、郭麒麟郭德纲祖孙反目,更不用说阎鹤祥跟杨笠那出离地户的“婚礼“了。
拜托,你们编剧组真不是吃素的吧?这也太过分了点!难不成还想靠这种剧情博眼球博热度?我倒要看看,这出狗血路线究竟能编到什么地步。
婚姻爱情,向来都是大家津津乐道、永不过时的话题。无论是世俗百态还是人情冷暖,在这个主题上都可以得到诸多反映和启迪。
不过,如果你让我从《万春逗笑社》的婚嫁剧情里感受爱情,那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因为从头至尾,这出戏演绎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是德云相声行当里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潜规则现象。
先从结果说起吧,第5集的重头戏就是阎鹤祥与杨笠这对离奇搭档,硬生生在卖艺不卖身的万春社街头办起了一出荒唐的“相声婚礼“。
新郎新娘穿着大礼服,伴娘伴郎衣香鬓影簇拥而至,除了一条皮裤骑摩托作妆,可谓是应有尽有了。实际上,这场奇葩婚礼的缘起还得从徐小千被骗的那几段节目说起。
烧饼这个老兄,一上来就带着正室春姐狂傲跋扈,对万春社的布景扫地出门。这已经严重触犯了相声界的潜规则,因为新人入行得给前辈们点面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郭麒麟这回干脆就没出场,可见人设定位也挺失败。
接下来杨鹤通这个相声圈导师级人物更是大出阴招,以“预演婚礼节目“为由对万春社伸手要钱。
点名的几段节目无一幸免,全是些写丧事悲剧的老咸鱼剧本,怎么看都不是给新人观摩的好示范。徐小千虽有点单纯,但这几段相声任谁演来都别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在里头。
到最后,剧组直接使出了绝招 - 请出杨笠阎鹤祥这对盖世奇侠,就摆明了要炒作影视和相声两个圈子里的热度明星了。
这回真是出尽了风头,想尽办法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屏幕上,根本就没把艺术追求当回事。连阎鹤祥自己,都在戏里调侃说“你们相声演员翻脸比翻书还快“了。
仔细分析这出剧情,不难发现背后是剧组在拼命烘托这部剧的诡异氛围和反传统叛逆色彩。所谓艺术就是把矛盾和丑陋展现到了极致,这确实是一种创作手法。只不过编剧们做得也太露骨直白、粗糙生硬了些。
以我看,剧组的这种创作路线多少还是受到了当下社会大环境和审美趋势的影响。在一种极端市场化和小资文化的大潮下,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都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过去我们追求的高雅、大气、祥和,现在可能更多被审视为“老套“、“低级“、“无聊“;而那些争议、猎奇、另类的东西,反倒成为一种追捧和追逐的对象。
除此之外,大众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相声曾几何时是街头巷尾一蹴而就的群众审美,但如今其地位已经由街头文化上升为雅俗共赏的国粹艺术。这也就意味着相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必将承担更多“不雅、不庄重、违背常理常规“的精神内核。
所以对于编剧组来讲,他们正是紧抓了这样一个文化脉动,在剧本创作上大胆尝试去颠覆传统,挖空剧中人性美好的一面,致力于展现德云社圈内一些肮脏交易、拳脚私利甚至地下潜规则的陋习。
他们一方面试图用这种做作怪异的创作手法,唤起观众对古典艺术领域潜藏阴暗面的好奇与遐想。
另一方面,这种“娱乐至上、炒作至上“的手法也是他们揽客惹流量的营销伎俩。两相权衡下,矛盾扭曲的艺术造型或许就是摆在编剧案头的不二选择了。
此番分析之下,我对这部剧有了新的看法。这种突破底线、逆潮流而动的创作风格,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刺向了德云社这个体制。它在颠覆德云社的同时,也冲击着长期积淀下来的相声审美传统。
相声艺术曾有过一段辉煌岁月,那时的语言之雅,曲味之高,荟萃着整个时代的精气神。可如今的德云社呈现给我们的面貌,明显很难与这种价值追求相呼应了。
这个圈子里,低级的单口相声遍地开花,老艺人们在“小而全“的创作路径里捞金捞到底朝生暮死;小鲜肉们“练乎拳术武“、“勤习小品戏“,模仿到无以复加;圈里暗潮汹涌,圈外评论不绝如缕。一时间,德云社似乎失去了引领审美风尚的能力和资格。
所以我猜测,这次编剧组的无底线创作,无非就是在对这种傀儡戏模式的荒诞与堕落进行嘲讽和批判。
他们透过这面具,向我们真实地抓现了德云社内丑陋的生存现状和扭曲的艺术理念。换句话说,这部剧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德云社行当彻底失序、德云社艺术彻底沦陷的一种无情讽刺。
所以回过头来看,婚嫁这码事儿在相声艺术里是否本来就存有反讽和质疑的命门?恐怕答案是肯定的。
从内到外,相声几百年矮人戏码的渊源和艺人们低人一等的生存环境,都注定了这门艺术行当里“婚嫁“这一文化符号只能寓意阉割和受辱,很难寄予多少正面诠释。
过去的名家们在舞台上说唱“夫唱妇随“、“夫说妇从“,无一不反映出了夫权至上、专制男尊的传统观念。
而待在生活中的相声行家,不过是在江湖混吃等死,难以在婚姻中尽到作为丈夫父亲的权利和义务。艺术家的尊严,往往和世俗中“婚姻幸福“这个词格格不入。
或许,我们要想彻底突破这层枷锁,实现相声艺术的挺进和蝶变,就必须打破思想和审美的重重束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创意天地。
当下这出反骨剧本也许就是一个尝试和开端。它粗犷乍闻,却也彰显了一种扭转传统、重塑格局的努力和决心。我们有理由对此怀抱期许,蕴育着一个全新的艺术开放时代。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样全方位带节奏、鼓吹怪论实在太过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理应秉持正途,不应被这般褫夺人伦道德。
也有网友表示,编剧组这样不按牌理出牌,大胆创新背后不无文化寓意,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思维上的洗礼。
还有网友认为,相声与时俱进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传统的精华完全可以被注入新的创意气息,不矫枉过正就好。
总的来说,这出剧情曲折离奇、魔幻现实的“婚丧喜办“折射出了当下艺术审美观与价值导向的一些变迁和嬗变。
它既是在冲击传统边界,挣脱旧有束缚,力图开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审丑审恶美学;同时也是在消解艺术神圣性,摒弃高冷姿态,亲和平民大众,体现综艺性和商业嬗变。
不可否认,这种创作思路带来的也许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剧烈、辛辣、令人不安。但它也给了我们以重新反思传统审美的契机,让我们清楚意识到,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方能让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别样的生机。
面对这种颠覆前卫的尝试,我们应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用理性务实的眼光来审视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声艺术是否还能在这片新天地中重新绽放?德云社这个体系是否将开放改革求新求变?未来将会怎样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深思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