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育儿和放养式育儿精细教育对比放养教
去年暑假,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里说,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近期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随便在微博上搜搜,吐槽暑期花费多的家长不在少数:
有位妈妈就晒出了自己列的暑假清单,总计27797元。
也有妈妈吐槽,“去年暑假,我儿子也报了培训班,一个月时间,每天2个小时,600元/小时,期末考试孩子的英语70多分,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考,英语40多分,3万多元打了水漂。”
一切为了孩子,全部围着孩子转,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
放养教育VS精细教育
美国专家们一致认为,投资孩子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孩子们会从与父母的相处、各类活动和支持性的育儿方式中受益。随着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多地投入到抚养孩子上,来自不同阶层的幼儿园儿童之间的差距也会相应地缩小。
但父母的养育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孩子的成就,这一点尚未明确。
“究竟是育儿方式本身在起作用,还是这些孩子仅仅只是因为生长于一个父母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社会更丰富包容的环境所起的作用?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家 Liana Sayer 说。“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而反对这种无情管教方式的运动也越来越多了。犹他州通过了一项自由放养的育儿法,如果父母让自己的孩子独自玩耍或通勤,他们将免于被指控玩忽职守。
放养教育,还是,精细教育,这成了专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也让不少家庭感到困惑。
一篇名为《所有父母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没用的》的文章里提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研究调查了一千所学校里两万多名儿童的学业进展,来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者先假设了8个因素相关:
1. 小孩拥有高学历父母
2. 小孩拥有完整的家庭
3.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及经济地位
4. 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
5. 小孩的妈妈在30岁或者更晚的时候生她的第一个小孩
6. 小孩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 小孩在家里面有很多书籍(父母看的)
8. 小孩的父母每天给他们读书
研究发现,有4个因素与孩子后来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而剩下那4个因素毫无影响。
最后调查的结果是:
有关:小孩拥有高学历的父母
无关:小孩拥有完整的家庭
有关:小孩的妈妈在30岁或者更晚的时候生她的第一个小孩
无关:小孩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
有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父母学历,经济社会地位,家中藏书多少还是母亲的生育年龄,说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保持家庭完整,母亲放弃工作,搬到更好的小区,费心为孩子读书,说的都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
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所以,无论是精细教育还是放养教育,都只是“为孩子做什么”,在这些教育模式之外,也许有更值得你考虑的内容。
比如,怎么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