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能放在灯光底下养吗春蚕要想富栽桑树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又到了养春蚕的时候了
屋后面的桑树发芽啦!栽桑养蚕蚕宝宝蚕茧,每年桑树枝头冒出奶黄色的嫩芽时,我就喃喃自语。往年这个时候,该操办着订蚕帘子(蚕种)了。我结婚笫二年,乡里大力发展经济,号召栽桑养蚕,宣传的囗号是要想富栽桑树。我们村后那七八十亩的一大块地全栽上了桑树,其中就有我们家的三亩多桑树,我们称桑树为胡桑,那块地从此也由村北地改名为胡桑地,一直叫了下来,尽管后来人们早已把桑树刨掉,连个桑树苗也没有了,但提起胡桑地,村人依然知道指的是村后那块地。
蚕的饲养春夏秋三季皆可。由于夏季气温高,又多阴雨天气,不易控制。并且夏季的蚕吐丝少蚕茧薄,价格也比春秋季的偏低,收益不乐观。大多数蚕农选择在春秋两季养蚕。而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养蚕,温湿度适宜,桑树经过一冬的萧杀,病虫害少,桑叶上乘,蚕茧的品质也相对最高,收益最好。我们把这个季节养的蚕称为春蚕。
也有的秋蚕在各个环节都优越的条件下,茧儿也能达到春蚕的标准。春蚕的饲养是在阳历四月下旬,便开始了。每到春天嫩黄的桑芽簇拥枝头拳头大小时,我们便着手准备养蚕的事宜。早早地去镇上预定了几张蚕种,家里也开始忙碌起来,腾出一间屋子,作为蚕室。用消毒液全方位不留死角地喷洒一遍,待干燥以后,又在地上均匀地洒上生石灰粉,生石灰粉可起到消毒防潮的作用。在这之前,老公制作了一个个长约一米,宽六七十公分高五到十公分的长方形木框架。我把洗净的化肥袋子剪开,把它们分别用钉子固定在框架的一面,作成蚕座。同样也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在日光下晒干。移入蚕室中,室内在相应的位置挂上两支干湿温度计,然后关门封窗,进行最后一次室内消毒。这次使用的是一种专门消毒蚕室的熏剂,在蚕室的四个角落和中间各放一个装有药物的铁盆,然后依次燃着,走出房间,迅速关闭房门。约略半天,打开门窗,通风保持干燥。
初次养蚕的我们,为防他人误入,感染细菌。依然书呆子气十足的老公郑重其事地找来一个木牌子,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养蚕重地,闲人勿入!邻居笑掉了大牙:俺养几年蚕,也没恁俩这样一板一眼的!在兴奋、激动,而又惴惴不安的期待中,我们终于从镇上迎来了蚕宝宝。像迎娶新娘子,又如盼来初生的婴儿。兴高采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捧进蚕室里。还各自换上专门进入蚕室的衣服,整的跟上班似的。
望着用黑布遮住的蚕宝宝,脑海里闪出《春蚕》里描写四大娘收种时的文字,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她就把那些布子贴肉捂在胸前,抱着吃奶的婴孩似的静静儿坐着,一动也不敢多动了……"。由衷地庆幸自个赶上了好时代,不会像过去的妇女那样用体温来孵化蚕种了。纸张上密密麻麻的灰绿色蚕种,经过我们的精心呵护,灯下开始出现多个蠕动的小黑点,状如蚂蚁,因而这个时期的蚕宝宝,人们给它起了个小名蚁蚕。蚁蚕出世不久,便能釆食。我们把准备好的嫩桑叶,剪成细细的长条形,薄薄的均匀撒在蚁蚕的上面。蚕宝宝们便蠕动着小嘴,在叶下忙碌起来。
其实,蚁蚕的孵化迅速,所以有经验的蚕农早早便撒上部分桑叶,以满足蚁蚕的供食量。这时的桑叶品质要求极高,绝对不能马虎,要选挑桑树枝头最顶端的第二第三片嫩叶,呈黄绿色的那片。蚕对桑叶的要求极其严格,不论是开食时的嫩叶,还是吃老食时墨绿色的老叶子,都要始终保持洁净,不能有腐叶,毒叶,病虫叶,更不消说吃了会致命的含有农药的叶子了。也不能掺带着雨水露珠,还要保持新鲜。晴天时,早晨约八九点钟,阳光也差不多渐渐把桑叶上的露珠吸收干净。我和小妹便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在桑田里劳作了。下午四五点钟在露水降临之前,进行一天中的第二次釆桑,以备夜晚所需。最恼人的是遇到雨天,要把带水的桑叶分散开晾去表面水分,才能饲喂。俊俏活泼可爱的小妹十六七岁,我都是唤她小九妹。胡桑地离家有二里多,我们走在釆桑的路上时,小九妹就会唱起歌来,″……把那欢乐美妙的歌声散落在山水间……"。我也会戏称她为罗敷,"……罗敷善釆桑,釆桑城南隅……"。哈哈,姑嫂二人兴高采烈地奔赴在养蚕的道路上。
为防蚕宝宝吃了肠道出现问题,饲喂雨天的桑叶时,总要掺和一些益生菌类的药,比平时更要注意观察蚕宝宝的粪便,查看蚕宝宝有没有拉肚子。整个饲养阶段都要保护好桑叶不受污染。蚕宝宝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变,最后上簇成茧。每次蚕宝宝"眠时",食桑量会渐渐的减少,有经验的蚕农,会适当控制给食量。初次养蚕的我们,有天早起发现蚕座上的桑叶剩了大半,没有往日那样把桑叶″雕刻"成各种花形。大多数蚕宝宝不吃也不动,面对此种情况,躁脾气的我竟忘了蚕该"眠了"。乍一看,不免吓了一跳,以为蚕宝宝有症来,去养蚕有经验的邻居家询问,才恍然大悟:蚕宝宝们马上又要长大"一岁"了。
隔了两日,蚕宝宝们食量又开始大增,个头也"窜"了不少。也在每次清理残叶粪便时,扩大了蚕座的数量,慢慢地,一间屋子里的框架上已被摆满,最后不得不又开辟了第二个蚕室。蚕宝宝虽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类的昆虫,却有着软体动物的身躯:软软绵绵的,肉肉的,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见的"大豆虫",一高一低慢慢向前蠕动,象个极小极小的蛇,让人不觉有点"瘆得慌″。经过几次的试探,才敢用手摸。这一摸不打紧,本来是″轻拿轻放"的小不点,被我火急火燎又大手大脚的人的狠手,一抓,倾刻病殃殃的了,抓一个,殃一个!老公说我捏的太狠,把五脏六腑都抓坏了。让他"凶"了一通,多没面子!我也没理找理:还五脏六腑来,这东西是直肠子!春蚕的饲养正值春夏之交,我们不仅集中精力养蚕,还要忙碌着田间给庄稼除草打药的农活。那段时间真的是忙的脚不沾地。虽然辛苦,但看着小宝宝们由小黑点蜕皮变白,长成胖乎乎的小手指粗的毛毛虫,最后结成雪白的茧子。一个个的小惊喜,躁动着我的五脏六腑,希望也日渐膨胀。尤其喜欢静听蚕宝宝吃食的"沙沙”声,象小雨落下。小学初写作文时,老师把考场上落笔的声音,比喻为像蚕吃桑叶的声音。那样的模仿,只是人云亦云。直至亲力亲为,才真正体会到这种美妙!那时有条件的学校已经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去养蚕的人家实地观察讲解,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一个多月的辛勤付出终于等来了蚕儿上簇。来到了长跑比赛的最后一冲。我们更不敢有一丝的懈怠、马虎,忙碌在蚕室里,挑拣熟蚕。蚕上簇的适宜时间,直接影响着蚕茧的质量。在邻居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区分嫩蚕熟蚕老蚕的方法。比如,右手拿手电筒从蚕座的一侧平照过去,眼睛顺着灯光,可见曾经浑身象从白面粉里钻过的蚕姑娘(蚕宝宝长成大姑娘了),这时通体变黄,下半截身躯呈半透明状,头昂着。我便左手敏捷地挑起,放入撒着生石灰的盆里。这里生石灰的作用,是延缓熟蚕吐丝,使熟蚕个体之间不至于缠绕在一起。眼力越来越越熟稔,渐渐地不需要借助灯光,也能一眼看上去会立刻辩认出来。一框框的寻找,一盆盆地端出,把它们转移到早已预备好的簇具上,这是一种多个正方形的小孔组成的纸板方格簇(有条件的话,簇具也可以自己做的丿。刚开始时我们还逐一把宝宝们安放进各个小格子里,这样可减少它们的活动量,以便快速吐丝结茧。等到进入高峰期,便抓上两把均匀地散在簇具上,任它们自行活动,隔段时间再加以补充填满。当簇具已被爬满且已稳住开始吐丝时,我们便拿起挂在墙上。
蚕上簇后,本以为可以松口气歇歇了。邻居吐了吐舌头冲我们笑了笑:也不能掉以轻心呀!更要保持好蚕室的温湿度,给予适宜的光照,良好的通风,不要频繁的进入,更要防止老鼠蛇一类的遭踏。尤其要保持安静,略有忽略,会影响蚕茧的质量产量。真的是一环扣一环,各个阶段都要步步为营。过了六七天,邻居又跑来指导,可以打开屋子摘茧了,迟了,蚕蛾子要捅破茧壳,卖不了价钱了。为了庆祝第一次养蚕成功,我们全家出动,老公还买来瓜子糖块,"霹雳啪啦"放了一串爆竹。奶奶和婆婆早已拿着口袋坐在小板凳上,等着摘茧了。记得推开挂蚕茧的屋子房门前,我的心怦怦直跳。调皮的小九妹喊了一声"芝麻开门",老公一把推开屋门。"哇!雪白雪白的。"和着小九妹的惊呼,我也唏嘘着:这墙上全是"长"满了"鸽子蛋"呀!这些洁白的″鸽子蛋",晶莹剔透!浑身均匀地布满了一个个的小浅坑。有的一个小格子里竟然有两个,还有更大点的,本以为个头越大越值钱。邻居指着一些大个的,发黄的蚕茧说:"这样的其实是畸形茧,价钱低。"所幸,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
满院的笑声,引来了东院的嫂子西院的大婶,乐呵呵地前来帮忙。大家搬的搬,摘的摘,装的装,小姪女撑着口袋发出稚嫩的喊声:"给我这口袋里装点……"我打趣着:"小丫头真能干,卖了茧子,给你买花衣服穿。"大家伙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边干边起哄:说话算数,看这满满十几口袋,少说也有一百多斤,听说二十五块钱一斤来,几干块喽!首战告捷,这是我们第一年养蚕时大丰收的情况。
我们共养了五年蚕,最后一年,因我们的桑叶被人偷摘,蚕吃老食时,我们的桑树已不能保障蚕宝宝的食量。邻村一家我们的远房亲戚二福,他家的蚕上簇早,老公上班时正碰上他赶集,便问了他,二福答应了,老公便央赶集的邻居带话给我,可以去二福桑树地里摘些桑叶。谁知道他儿媳不知道这事,怕别人偷桑叶时不爱惜桑树,弄的断枝歪棵,便打了药。我们摘来就喂了蚕,那时没电话,等二福骑车赶来告知,一部分蚕已将带药的桑叶吃进肚里,我们立即釆取各种措施,但已是多此一举。看着肥嘟嘟的蚕宝宝难受的乱蹦哒,我和小九妹除了抹眼泪就是抱怨,恨那偷我们桑叶的人。婆婆又信教,不让我们吆喝去骂街(我也不会呀),那年的养蚕伤透了心,一气之下刨掉了桑树。那时,奶奶还健在,冬天时,便用桑树疙瘩为她烤火。距离那次养蚕已有二十五六年啦,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我都会想起曾经喜忧参半的养蚕来。今天又见到桑树发芽,心中那份怀念又荡漾开来,啰里啰嗦地和你扯拉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