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了晚期为什么无力解决财政问题根源在
明朝到了晚期为什么无力解决财政问题?根源在哪里?
明朝到了晚期为什么无力解决财政问题?根源在哪里?除了贪官污吏没办法根治外,很大程度上明朝的政策就是有问题的,流程上有巨大漏洞,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展开讲讲。
大明初期,赋税制度沿用前代的“两税法”,按贫富分等征税,徭役则以户丁而征。此时按丁征役,按亩征赋,赋和役的分开征收,使得整个过程极为繁琐。而为了使赋役制度能够顺利进行,明朝政府创造出了黄册和鱼鳞册来掌握全国户丁和田亩资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户籍和田产在不断变化,但是黄册以及鱼鳞册的修改却难以跟上变化的节奏,并不能及时反映民间真实的户籍和田产情况,让官府照实收税,并且各地的豪强地主们对国家的政策还多加以破坏,勾结不法官员,篡改图册,逃避赋役。
相比于去和豪强地主,以及士绅们斗争,本就出身于士绅地主阶级(在职或已退休的官员、取得功名但尚未做官的读书人都在此列)的官员们更喜欢将赋役压在百姓们的头上。而与此同时,明朝征收赋税和徭役又是分对象的,拥有大片田地的士绅们有税收优免。
明朝廷无法根本解决财政问题,只会不断地加剧土地兼并问题,国内最有钱的群体根本就不交税,交税的都是些榨不出几滴油的倒霉小民,这就造成赋役失衡,造成大量农民破产。但对此明朝廷无能为力,官员们都是既得利益获得者,怎么可能会自己割自己的肉呢?甚至为了能够中饱私囊,他们反而还借着加税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对下压榨,明朝的财政结构因此被摧毁,不断失血。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或沦为佃户、奴仆,或成为流民、饥民,进一步加深矛盾,壮大了农民起义,并最终击垮了明朝,税收问题绝对是大明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明朝也不是没有挣扎过,比如在明中期时,为解决财政难题,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此前有类似政策,但规模不大),稍微缓解了财政问题,但无奈张居正死后,利益被损坏的既得利益者们纷纷反攻倒算,将以往的好政策破坏,进行各种曲解和束之高阁,为了明朝接下来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们门清,他们早期虽然直接承接了明朝的税收政策,但随着天下较为安定,清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开始变严重起来时,面对税赋的年年减少,雍正帝以极大的决心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更是直接废除了流行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头税,避免了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