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如何辅佐朱元璋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刘伯温是如何辅佐朱元璋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刘伯温年少成名,23岁就高中进士。朱元璋未发迹前,他就看出朱元璋非常人,决定辅佐他。同时也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张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起刘伯温,我们常会想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最终在这场大战中大获全胜。而后,刘伯温就像是开了挂一样,在军事指挥上料事如神。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舰队被陈友谅重炮攻击,刘伯温眼疾手快,迅速将朱元璋从主舰转移到别处。朱元璋前脚一走,主舰就被炸成了碎渣。这不仅救了朱元璋的命,更是直接决定了他逐鹿群雄的胜利。
大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气大旱。刘伯温发现,太白金星在紫微星环出现,这是不祥之兆。于是,他赶紧向朱元璋进谏道:“皇上要下诏说自己有罪,才能缓解大旱啊!”结果朱元璋听了,刚下罪己诏,天上大雨如注,神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梦见一个人头上有血,用土盖着,于是想杀一批犯人来应验这个梦。结果刘伯温说这是祥兆,意味着陛下要得到一块土地了。没过几天,海宁归顺。朱元璋开心得不得了,将所有囚犯都给放了。
之后,刘伯温更是提出恢复军屯法和府兵制,在缓解百姓负担的同时,增加国家兵源。这一举措,为朱元璋一统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种种表现,都让刘伯温的地位达到顶峰。但此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开始暴露。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开始权力斗争。
淮西集团是朱元璋嫡系,自然深受信赖。而浙东集团的名臣宿将也不在少数。朱元璋哪边都不想得罪,就放任他们斗争。因为他了解,这种斗争可以让两个集团互相牵制,最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众所周知,朱元璋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猜忌。他时刻都觉得,这些开国元勋们权力膨胀,在他身边就像是一颗炸弹一样,他们互相斗个你死我活反而让自己省事儿,都死了最好。
这种事情刘伯温是不屑于去斗争的,但李善长实在不厚道,他手下的人贪污被刘伯温逮了,自以为刘伯温和他有交情,就想徇私枉法。刘伯温当然不肯,他是来为国家效力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而且,当时天气大旱,正需要杀个贪官抚慰上天。于是,他杀了这人。
结果,一下子惹恼了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的狗腿子胡惟庸,更是四处搜集刘伯温的把柄来给朱元璋打小报告。朱元璋听着听着就烦了,对刘伯温也是多有指责。刘伯温受不了了,前面我们说过,他遇到过这样的事,每次想的就是辞官归田,于是这次他又辞职了。
刘伯温以为,自己就此能躲过纷争,但却不了解犯了政治斗争中的大忌。如果你不把敌人搞死,敌人就会把你搞死。刘伯温辞官后,胡惟庸更是像和尚得了儿子,对刘伯温的指责只增不减,刘伯温的形象也在朱元璋的心里日益恶化。
最后一次,胡惟庸对刘伯温使出了杀手锏。他上报朱元璋,说刘伯温要盖新房子,又说那地方是块有王气的地方,还说这块地方是刘伯温抢来的。想造反?朱元璋率先想到的就是这。于是,他直接夺去了刘伯温的所有俸禄。
刘伯温累了,他已经60多岁高龄了。为了大明,他累得满身是病,他已经不想去争这些是是非非了。可朱元璋却做了件意味深长的事,他派了胡惟庸去给刘伯温送药,刘伯温也没多想就喝了药。结果,过了三个月,病情急剧恶化。朱元璋听后,又直接把他赶回了老家,而亲自给他写下“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样意味深长的话。
洪武八年五月,在忧郁和病痛的折磨下,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刘伯温的名声就这样被毁掉了吗?并没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这时才想起刘伯温曾这样评价胡惟庸:他就是一个疯癫的马车,迟早有天会翻掉。
朱元璋后悔得都要捶胸了,但那又怎样呢?人已经死了。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朱元璋颁布诰令,刘伯温子孙世袭诚意伯爵禄。
纵然历史被清算,纵然平冤昭雪,可大明依然失去了这样一个贤者,甚至是神人。这是朱元璋的昏招,也是大明的损失,更是刘伯温一生最为窝囊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