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哪里起名河北肃宁县名称由来故事
肃宁地名的成因要从五代(后梁、唐、晋、汉、周)谈起,县名的由来,与那场瀛州保卫战及“澶渊之盟”有关。
五代时,后晋天福元年(936),高祖石敬塘为获得契丹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瀛州(包括今肃宁县、河间市)为十六州之一。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959)收复。
北宋初年,肃宁县一带地处宋、辽边境地带。为防契丹南下侵袭,北宋在前线边境地区设立若干军寨,所谓的军寨,是宋朝较为基层的一级武装力量,驻军数量从一二百到五百多不等,近似于今天的连营级武装。军寨平时屯兵、军训、储存军械马匹粮草,敌人来犯予以反击,百姓亦可入寨避难。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平者,平定也,虏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么取名的用意很明显,意在表达消灭契丹大辽的决心。淳化年间,平虏寨曾被改称为平城。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欲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曾分兵三路大举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据《燕地旧考志》记载,宋辽于益津关北二十里激战近一日,血流成河,宋军伤亡惨重,“千殁”。
永清城之战,双方激战近两个时辰,宋军被歼大部,而辽军也伤亡惨重。
四月初,双方于岔口村激战,辽军将领耶律颇德部集结万余人围困宋军李继隆部,竟五日不破。后骤雨倾盆,李部趁雨夜遁。
宋朝这次北伐没有成功,没有达到平虏的目标。
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在西线进行了几场声东击西的试探性进攻后,十月,萧燕燕与儿子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杀气弥天扑向瀛州(今河间市),双方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血腥大战。
指挥瀛州保卫战的,是瀛州知州李延渥。当时的瀛州城周长十六里,城墙坚固,城外,为护城河,积壕水。李延渥深知瀛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早已加强了军事防御指施。
但是由于宋朝在战争开始时,错误的认为,辽军主力进攻方向是在西线,因此精锐部队全都调拔部署到了西线定州一带,此时,辽军突然掉头围攻瀛州城时,城内只有地方州兵(亦称厢军)、强壮(民兵武装) 等参战的守城官兵及参战的百姓丁男五万人左右。
十月,陆续抵达瀛州城外,击鼓伐木之声闻于四方,大造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命奚人(被契丹征服的民族)身背木板攀登城墙蚁附而上,城下辽兵万箭齐发作掩护。萧太后亲自指挥并擂鼓助威,众兵士冒死攻城,昼夜不止。宋朝知州李延渥率州兵和强壮百姓,浴血抗击。用已备好的大批滚木雷石砸击攻城的辽兵,被击中者纷纷坠地,双方相持十多天,辽军死三万,伤七万,终未克,败退南下。
辽军围攻瀛州十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到了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浚县东北)。
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一方面,辽军深入宋王朝国土作战,后援不继,仗打得很艰苦。另一方面,宋军也害怕敌人就此攻击首都东京。双方之间都有了和议的打算。于是在公元1005年,宋辽双方缔结盟约修好,史称“澶渊之盟”。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总体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互遣使者,互市贸易得到恢复。在两国修好的背景下,一些不利于双方团结的地名也得到了修改。原来的平虏寨,后来改称为“肃宁城”。取边境安宁的意思。
到了金正隆元年(1156年),在此设置肃宁县。
在此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肃宁”的名字也就沿用了下来,迄今已有1015年的历史了。
关于肃宁县地名来历,另有一说是当时境内因有肃水而取名。
在今沧州一带,民间还有杨六郎改载阳为肃宁的传说故事。
宋时,杨家将杨延昭在保定沧州一带镇守“三关”二十多年,宋朝的“三关”指的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淤口关(今河北霸县境内)。
宋辽交战期间,肃宁城为其后方,当时的肃宁城,也称载阳城,杨延昭曾率大军在载阳城东扎下营寨,在此训练士兵,准备大破辽兵。
一天夜里,杨元帅在帅案思虑军务,他在为军粮不足担忧,苦苦思索解决办法。忽听帐外刮起一阵狂风,狂风卷起的沙砾打在门卫脸上,两个门卫抱怨说,来到载阳这个地方就没顺利过,这哪里是载阳,简直就是宰人…。
杨延昭这帐内听到两个议论,心里一惊,“载阳”、“宰羊”是谐音,“阳”、“羊”与我姓同音,这地名隐含着对我不利,莫非我要战死在这里不成?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的大风住了,帐内帐外肃静无声,一派肃静安宁的月夜景色,他灵机一动,何不把载阳这个不吉利的名称改成一个美好的名称呢,他想一想,心中有了主意,把载阳改叫肃宁吧!
第二天,杨延昭把县令传来,让县令马上把载阳改为肃宁。县令哪敢怠慢,当日城门上的载阳就改成了肃宁。后来金朝时,置县也就延续叫肃宁县了。
- 上一篇:沈起名男沈姓起名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点睛
- 下一篇:躺平起名吾辈不能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