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唯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全国经济

起名字封系封面封二封三封底说明第十六篇1

发表于:2025-10-21 09:51:59 来源:忆唯资讯

封面:父母恩重经变图之"第三 生子忘忧恩"组像

本册封面图是以大足宝鼎山石刻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图"为背景,以其中的"第三 生子忘忧恩"组像为主图。"父母恩重经变图"是根据宋代高僧慈觉禅师(宗颐)所撰"十恩德颂"琢绘。在大佛湾7米高、14米宽的崖面的上部刻有七尊半身佛像,崖面正中,刻的是一对青年夫妇在佛前祈求嗣息的组图,左右两边共十组雕像,分别以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等为题,情节连贯、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地按序展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颂扬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主图反映的是一对夫妇相对而立,妻子左手抱小孩,丈夫伸手逗小孩玩的场景。碑刻文字为"初见婴儿面,双亲笑点头。从前忧苦事,到此一时休"。

封二:合川钓鱼城护国门

此门为南宋后期著名抗蒙山城--钓鱼城的护国门。门右倚石壁,左连内城墙,系用条石叠砌而成。其上有重檐歇山式门楼,门洞外一条下行梯道与右下方的始关门(今名大寨门)相连。护国门的修建意在加强附近抗蒙指挥中心的防务。

封三:乌杨阙

见本书P17对乌杨阙的介绍。

封底:养鸡女

本书封底为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之一﹣﹣养鸡女。她发挽高髻,耳垂圆环,身着交领上衣,腰系围裙,姿态自然,富于动感。它描绘的是一个清晨,养鸡女掀开鸡笼,放鸡出笼,抢先钻出笼外的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而仍在笼内的一只鸡迫不及待地往外钻的场景。看着这些健壮的鸡,养鸡女的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件作品雕刻手法自然朴实,再现了宋代的田园生活。

二、部分彩图说明

1.丰都高家镇桂花村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原始社会)

丰都高家镇桂花村遗址经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共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分精制品、粗制品、有人工痕迹的石块及石核4类,主要为石片或石核制成的砍斫器,均系砾石制作,采用单面或双面加工而成。它距今14万年。

2.大溪彩陶瓶(原始社会)

这种竹节状彩陶瓶是大溪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由细泥红陶制成,直筒形,中腰略内收,上施红色陶衣,再绘以黑色平行线纹夹绳索纹,瓶高17.7厘米,是一件漂亮精致的饮器。

3.大溪彩陶罐(原始社会)

彩陶罐为大溪文化代表性器物。彩陶罐表面涂饰白陶衣,其上以红黑色弦纹绘饰。罐高14.4厘米,腹围19.4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10.5厘米,是一件朴实大方的盛器。

4.商代铜尊

此尊为巫山县大宁河李家湾出土,盛酒之器,肩饰三羊首和三鸟首相间,器身饰兽面纹,高42.8厘米。此尊与中原尊虽大同而有小异,应为当地制造。联系到附近双堰塘大型巴人聚落遗址,这对研究早期巴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巴人兵器(战国)

这是一组巴族武士常用的兵器,也是巴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钺,长18.3厘米,后插弯曲长柄,用法似斧,砍劈之用。矛,为刺杀敌人之用,后安长柄,矛身长22.5厘米。戈,战时用于钩、啄敌人,身呈长三角形,长23.4厘米。剑,柳叶形,剑面上饰斑纹,脊末阴刻虎纹,长62厘米。除矛为云阳李家坝出土外,余皆涪陵小田溪出土,四件同为战国时兵器。

6.哺乳俑(汉)

丰都县汇南汉墓出土,高21厘米,细砂红陶,一戴冠妇人盘腿而坐,怀抱一婴儿,正在哺乳。

7.陶灯座(汉)

原是丰都汉墓中出土的一个陶质长明灯灯座。本名朱雀,又称朱凤,作展翅立凤形,口含宝珠,凤冠平置于脑后,以便于放长明灯,高20.5厘米。

8.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宋)

雕琢于南宋中后期的佛教造像。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只手,相传为千手观音。这800多只手上下重叠、参差错落,且手的姿势没有任何雷同。造像融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远看像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被誉为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

9.弹子石摩崖造像(元)

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长江边上。元末明初开凿。造像龛高13.75米,宽10.45米,深2.55米,呈长方形竖立。龛内造像为弥勒佛坐像和2个弟子。弥勒佛坐像高7.5米,表情庄重而敦厚,造像简洁、明快、朴实、自然。两边各一尊弟子立像,高2.3米,呈虔诚作礼之态。(由重庆市南岸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黑龙江科学杂志

灌篮杂志官网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