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明城家装修都挺好暴打亲妹的明城说自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让人感觉受伤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态度。最近霸屏的电视剧《都挺好》这两天进入了剧情高潮,剧中明玉被自己的亲二哥明成暴打住院,为了惩罚明成,明玉让明成朗读她亲手写的忏悔书,并录制了视频,告诫明成,之后一旦再殴打她,她就会将视频公之于众。
明玉写的忏悔书字字切中要害,细数了明成多年的错误和软肋,让明成倍感羞辱。之后,明成虽免了牢狱之灾,却对忏悔书一事心怀怨恨,认为自己被明玉欺负了。
剧中的苏明成,在妈妈偏心袒护下,欺负明玉十几年。
看过这部剧的观众其实都了解,明成可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惨,他从小到大一直欺负明玉,多次殴打明玉,他说自己是整个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纯属反咬一口。
职场弱者思维的三大迹象在职场上,像苏明成这样,明明错在自身,却总是以受害者自居的人,也不少。
1.他们将自己置于人际关系的弱者一方,以便推卸责任;
2.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就会立马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他人;
3.他们不敢挑战,安于现状,可看到别人获得成绩又羡慕嫉妒。
经常性嫉妒他人的人,往往都是弱者思维的代表。
通常,我们将这种习惯性找外因、过度自我关注、总是停留在舒适区的思维方式称为弱者思维。具有弱者思维的人不仅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还会让自己的行动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职场上有句话叫做:强者行为控制其思维,弱者思维控制其行为。
斯蒂芬·金说:“地狱从来都不是立即让你掉下去,而是一点点吞没你。” 职场上的弱者思维,就是如此。
职场弱者思维害人更害己电视剧中,苏明成原本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殴打明玉之后,被自己的弱者思维困住走不出来,几次三番钻牛角尖,最终导致丢了工作,没有了前程。可见,弱者思维真是害人不浅。职场上弱者思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寻找外因、过度自我关注会让局部失误发展为整体过失
1978年,美联航173号航班失事,机上181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机长麦克布鲁姆有着25年的飞行经验,可在飞机起落架指示灯出现故障后,一直没有办法理智判断飞行状况,在飞机坠毁前的半小时内,麦克布鲁姆始终想要寻找外因,他认为一定有什么地方存在着问题,才导致了指示灯故障。
当时,机上除了麦克布鲁姆以外,还有一位副驾驶和一位工程师,他们认为机长是权威,是老板,即使二人很清楚飞机的状况,也不敢开口提醒麦克布鲁姆快点对燃油不足的飞机进行处理,因为他们太在意自己在机长心中的形象,怕机长厌恶自己。
美联航173号航班事故,成为了航空史上的重要案例,警醒后人。
最终,飞机因燃油耗尽坠毁,而根据事故黑匣子判断,当时飞机起落架指示灯只是不亮了而已,起落架没有任何故障。无论是机长,还是机组人员,都用生命为自己“寻找外因”“过度自我关注”的弱者思维买了单,只是,机上181条无辜的生命成了陪葬。
如果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总是寻找外因,过度自我关注,就会让组织利益受损,越多的人避免承担过错,过错就会呈几何倍数放大,最终导致重大失败。
2、弱者思维常常让人自我辩护,毁掉学习的可能、丧失修正的机会。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安迪看见邱莹莹在看励志书,她劝阻邱莹莹,不要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用看励志书的时间干工作才能让自己变强。本是职场精英对职场菜鸟的忠告,可却被邱莹莹理解为安迪看不起她,为此,邱莹莹很受伤。
邱莹莹对于这个事情的处理,充分暴露了她的弱者思维—停留在自我舒适区:毕竟真刀真枪干工作太累了,轻轻松松读读书也可以看做为奋斗做准备。事实证明,邱莹莹的这种弱者思维,让她栽了不少跟头,工作上被人暗算、感情上被人欺骗。
弱者思维就是掩盖自我错误,将失败合理化,将问题他人化。
由此可见,弱者思维很容易让人丧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进入自己骗自己的怪圈,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辩护”效应。当一个人觉得错不在我、失败不存在时,他就会错过自我改正的机会,使工作、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利益受损、内心受伤。
如何卸掉弱者思维的枷锁?了解了弱者思维一心理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里建设并学习一些沟通技巧,弱者思维的枷锁其实很容易卸掉。
1、 学会用“灰度思维”看待问题
在电影《平凡之路》里有一句台词,叫做“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看上去充满着人生智慧,可实际上,却容易让人用二元化的对立思维看待世界。有一个想法经常会出现在弱者头脑中:“这个人是个坏人,他在欺负我,做的事是在害我。”
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否用灰度思维看待世界。
在《思维破局》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在黑与白之间有一个区域叫灰度区域。想要摆脱弱者思维,就要告别黑白的简化思维,在遇到矛盾时学习用灰度思维去思考。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就非常擅长使用灰度思维处理问题,在华为公司经历的历次改革中,任正非都坚持认为:“如果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其实就是缺少灰度。有时方向虽然坚定不移,但并非一条直线,甚至会画一个圈。”
正是因为任正非的这种处世理念,使得华为公司历经大风大浪,依旧站稳中国民营企业桥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骄傲。
2、运用心智模型把弱者思维关进笼子,消除盲点避免偏见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非常推崇使用心智模型来做决策,巴菲特曾经表示,如果没有芒格的影响,他不会成功。
芒格认为,通过避免错误来限制不利因素比把它做得更好还有效。他把所有能够产生普遍接受的真理的经验法则,都称为心智模型,通过使用心智模型,可以找到自己的思维盲点,意识到自己头脑中的偏见,可以将事情做得更好。
芒格的这一想法其实早有科学依据,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二八定律:很少的关键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比所有其他变量加在一起的影响更大。而工作中的弱者思维,就是那个关键变量。
二八定律影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
能否把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弱者思维关进笼子,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成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知道你有厌恶损失的情绪,这告诉我们人类对损失的非理性反应大约是对收益的两倍,那么你就要尽量不去想那些你可能要遭遇的损失;如果你有确认偏差,这表明我们倾向于支持那些支持我们的证据,那么在你做出这些偏差出现的决定之前,你可以三思而后行;如果你有弱者思维,那么你就要 不断告诉自己,这样的思维对自我成长有巨大妨害。
通过建立一个能解释你偏见的心理模型集合,让我们在做决定之前,更加冷静客观,不被情绪左右。甚至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清单,排除掉弱者思维中那些影响你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那么你就能够消除盲点避免偏见。
3、重视影响职场口碑的“关键对话”
有调查数据显示,职场上,凭借良好口碑获得信赖和尊敬的人,比凭借极强个人能力获得信赖和尊敬的人,高出了35%。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自我职场口碑的打造,其中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应对好每一次“关键对话”。那么,什么是关键对话呢?
在《关键对话》一书中,作者认为,关键对话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所有影响你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都是关键对话。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二是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三是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我们总是发现自己人际关系紧张,往往是因为处理不好关键对话。
比如,办公室的小王要找领导重新分配工作,他认为同事小张的工作太少了,而自己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可惜,领导可不这样想,他认为小张的工作看上去很少,可难度很大,小王的工作看上去很多却都很容易完成。
在此之前,小王已经多次和领导提过这个问题,都不欢而散了,这一次,小王甚至设想,如果这次谈话再不成功,就要以辞职相要挟,要领导就范。
所以,小王即将与领导展开的对话,同时满足关键对话的三个条件,加之这次谈话还会影响小王在领导心目中的口碑形象,所以这次关键对话至关重要。
处理关键对话四步法
如果小王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利完成这次关键对话,他应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是要做到四点:
牢记对话目的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从事实入手了解对方的真实动机关键对话的四个方法,一定要同时使用,缺一不可。
据此,小王在与领导对话过程中,
一要记得对话目的是让领导平衡自己与小张之间的工作量;
二要改变自己想要以辞职相要挟的方法,必须让领导在对话中感受到安全;
三是可以通过摆事实的方法,清楚告诉领导,自己的工作量已经多到不堪重负;
四是在对话中了解领导真实想法,究竟是因为自己可替代性太高,还是领导想要节约人力成本。
学会了这四种关键对话的方法,再难的沟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一句话:“让人感觉受伤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态度。”弱者思维的心理动机,在于他们觉得自己在受伤害,可事实并非如此,你觉得自己受伤害,不是因为别人在伤害你,只是因为你觉得很受伤。
有意识地卸掉弱者思维的枷锁,就是我们走向强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