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胡同110平b户型装修九三版新乡县地
古固寨镇地图
东李庄〔Dongli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6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黄河故道中间。属王连屯村委会,109户,486人,汉族。耕地730亩,机井20眼。
清咸丰九年(1858年)李德从本县保安堤东边的小李庄迁此开荒,以原村名名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小冀公社李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署(81)213号文批复,更今名。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四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并入王连屯行政村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东西长形,面积14.2万平方米,街道2条,呈丁字形,房舍多砖木瓦房。农业多小麦、玉米、花生。村中还有小五金副业。
东张庄〔Dongzhangzhuang〕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6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黄河故道中间。属王连屯村委会,232户,1 021人,汉族。耕地1 532亩,村西是引黄提水灌溉,机井41眼。
清乾隆初,古固寨寺前街张步赢迁此,始名张步赢村,乾隆末年张步赢死后,改为张家庄。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东路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并入王连屯行政村,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不规则方形,面积30.2万平方米,街道2条,新村舍向北扩展,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平房和两层楼,排列整齐。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为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村内树木稠密,远不见房舍。村中有小五金厂,西有乡供销社门市部,卫生所、桃园。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集中产区,花生750亩,总产17.3万公斤。
苏 庄〔Su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5.7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黄河故道中间。属王连屯村委会。97户,480人,汉族。耕地720亩,村南有引黄提水灌溉,机井19眼。
清康熙年间(1711~1715年),苏德明从本县于家庄迁此开荒,先居住在村北一沙岗前,在康熙六十、六十一年(1721~1722年)黄河马营决口,全部被淹,随移南边高地(现村址)定居,以姓氏名村。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区四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并入王连屯行政村。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东西长形,面积12.6万平方米,街道2条,十字相交。村舍多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村东有平顶房。村有商店。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又是花生集中产区,花生280亩,总产6.4万公斤。
崔 井〔Cuijing〕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5.5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黄河故道中间。新菏铁路北侧。210户847人,汉族。耕地1 067亩,机井14眼。
清雍正七年(1730年),史亨屯崔姓为种地方便迁此,因住处有水井一眼,故名崔家井,1949年后简称今名。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五都。民国时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圆形,面积21.4万平方米,街道2条,十字相交,水泥路面。村舍多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瓦房和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总产粮食37.3万公斤,年亩产518公斤,人均产粮440公斤;花生400亩,总产11.6万公斤,亩产290公斤。农副业总收入320.4万元,人均纯收入696元,比1978年增长15倍。有小学,在校生77人,教师6人。有卫生室。村西有东五干排(亦称金堤河)。村水泥路与村南新乡至长垣公路相接。
后辛庄〔Houxinzhuang 〕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5.5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公里,新菏铁路北侧,黄河故道中间。240户,1167人,汉族。耕地1 557亩,机井20眼。
明崇祯间(1628~1636年)苑姓从河南太康县苑庄迁此,名小东庄。清康熙初,崔姓从史亨屯迁此,乔姓从申店、马姓从大介山、李姓从延津北关屯迁此,随后刘、文、冯、董、卢等二十多姓陆续迁此开荒,他们看到南边的东新庄改称前辛庄。 该村亦随着改名后辛庄,至今。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四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方形,面积43万平方米,主街3条,水泥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瓦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西瓜为主。总产粮食61.2万公斤,年亩产668公斤,人均产粮524公斤;花生700亩,总产16万公斤,亩产229公斤。农副业总收入364.8万元,人均纯收入703元,比1978年增长13.6倍。有小学,在校生105人,教师7人,集资新建教学楼一幢22间。村有卫生所,村西有东五干排(亦称金堤河)。村水泥路与村南新乡至长垣公路相接。
前辛庄〔Qianxinzhuang 〕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5.5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3公里,新菏铁路南侧,黄河故道中间。454户,1 944人,汉族。耕地2 993亩,有机井55眼。
据《杨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杨姓迁此开荒。在清康熙年间,新乡县的知县到村东延津县边界议事经此,询问后,说:你们在新乡县最东边,叫个东新庄吧。这是村名之始。后因村落在南边,改成前辛庄,至今。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四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方形,面积55.7万平方米,主街4条,沥青路面,新长公路从村南边穿过。新房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全为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村委会在村中部,公路两侧有农机修配和商店等。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西瓜为主。总产粮食87.4万公斤,年亩产572公斤,人均产粮450公斤;花生1 500亩,总产40.3万公斤,亩产267公斤。还有西瓜、甜瓜等。农副业总收入374万元,人均纯收入765元,比1978年增长15倍。有中小学,在校生353人,教师15人。集资新建教学楼,有卫生所,村西有东五干排(亦称金堤河),南有新乡至长垣地方铁路、公路。
小古固寨〔Xiaoguguzhai〕 在新乡市区东南15.5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黄河故道中间。58户,248人,汉族。耕地400亩,机井10眼。
清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李姓从古固寨迁此看树(棵)定居成村,故名。一直为古固寨中街管辖,因两村相隔较远,管理不便,1958年为前辛庄第五生产队,1961年3月独立成村,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方形,面积5.9万平方米,街道1条,沥青路面。村舍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两坡式瓦房和平房。村内外树木稠密,远不见村舍。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总产粮食10万公斤,年亩产512公斤,人均产粮403公斤;花生200亩,总产5万公斤。还有西瓜等。农副业总收入29.2万元,人均纯收入820元,比1978年增长21.1倍。有卫生所。村西有新菏铁路,北有新乡至长垣地方铁路及新乡至长垣公路。
南张庄[Nanzhangzhuang]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4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黄河故道沙岗上。338户,1 388人,汉族。耕地2 220亩,机井55眼。
明洪武年间,崔、郭、袁、梁居此,名崔家胡同。后郭、袁、梁三姓外逃,张姓从小介山迁此,给崔家当长工,清初,崔姓绝。张姓人丁兴旺,改名张家庄,后因重名,1946年改南张庄,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东路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关堤乡。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椭圆形,面积31.8万平方米,街道5条。新村舍向北扩展,原村舍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村委会、小礼堂、商店、粮食加工、木器、建筑等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总产粮食91.1万公斤,年亩产814公斤,人均产粮656公斤;棉花800 亩,占耕地面积36%,多棉瓜间作,总产5.4万公斤,年亩产68公斤;花生700亩,多棉花与花生间作,总产9万公斤。种植西瓜历时较久,周围有名,总产50万公斤。村西、北、东三面的沙岗,全部封沙育林,大地畦田林网。农副业总收入187.9万元,人均纯收入815元,比1978年增长19倍。有小学,在校生160人,教师8人。有卫生所。村北有东五千排(亦称金堤河),西有乡公路通新乡至长垣公路。
冷 庄[Leng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4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4公里, 黄河故道中间。665户,2 879人,汉族。耕地4 921亩,机井90眼。
据村东南明万历三十年重修百子殿碑载:明初。"冷姓居村东南沙岗上,名庄屋岗。"属阳武(今原阳县)、延津、新乡三县管辖。明万历十二年(1588年)西迁入新乡境内,名冷家庄。后简称冷庄,至今。清同治七年(1868年)筑寨(毁)。
清乾隆《阳武县志》载:属西福宁集管辖。乾隆七年(1742年)《新乡县志》载:属南路二十一都。宣统元年(1908年)属二东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朗公镇。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椭圆形,面积41.6万平方米,主街6条,十字相交,沥青路面。新房舍向四周扩展,原房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瓦房。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总产粮食200.7万公斤,年亩产934公斤,人均产粮697公斤;棉花600亩,总产2.7万公斤,亩产45公斤;花生2 200亩,总产59万公斤,亩产668公斤。种植西瓜,历史悠久,周围有名。林业为全县先进单位,沙丘全部封沙育林,大地畦田林网。有粮食加工、木器等厂。工农业总收501.4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比1978年增长12.1倍。有中小学,在校生617人,教师29人。有卫生所,村沥青路与乡公路相接通新长公路。
南辛庄〔Nanxin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东南15公里,古固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7公里,黄河故道中间。309户,1 473人,汉族。耕地1 960亩,机井45眼。
据庙碑载:"李、于、袁、梁、黄、孟、等姓原居住在村东三里处,阳武县境黄(皇)庄"因阳武苛捐杂税过重,明末清初,先后迁新乡县境,始名"新旺庄",后又名东辛庄。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名前辛庄,与东边一村重名,1949年改南辛庄。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二十一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二东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朗公镇。1948年属六区,1955年属古固寨中心乡,1958年属古固寨人民公社,1983年属古固寨乡。
聚落长条形,西南东北方向,面积19.1万平方米,街道2条,十字相交。新村舍向东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瓦房和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为主。总产粮食94.3万公斤,年亩产736公斤,人均产粮640公斤;棉花300亩,总产2.2万公斤,亩产73公斤;花生600亩,总产25.6万公斤;还有西瓜等。村西沙丘全部封沙育林,大地畦田林网。副业有粮食加工、轧花、弹花、建筑、运输等。农副业总收入252.9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比1978年增长13.2倍。有小学,在校生148人,教师8人。有卫生所。村西乡公路通新乡至长垣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