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两会焦点

夹子胖达养猫别人家的孩子各有各的好我只想

发表于:2024-11-14 17:42:17 来源:柚子资讯

周末给兄弟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一只特立独行的鸡》。

农场里新来了一只负责清晨打鸣的公鸡,他一心一意想要模仿前任打鸣男神。他熬夜看书做研究,戴小胡子演杂技,搭建高高的舞台想表演,但是他怎么也学不像,也不被其他动物认可。直到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做回他自己。

兄弟俩的反响其实并不大,我却很清楚,这本书明明更适合给家长看啊。

这只努力模仿前任男神的公鸡,去戴小胡子、演杂技、搭舞台,笨拙而努力地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像不像我们推着孩子去学我们选择好的钢琴、画画、跳芭蕾舞……我小时候,最讨厌被逼着学英语,然后上各种课外班补习数理化,等我有了孩子,我发现我其实做了一样的事,只是内容变成了不一样的各种特长班。为什么呢?可能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都在上啊……

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巴纳姆效应。说的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最常见的就是诸多人格测试和星座解析,读起来句句有理,看起来条条对意,但其实根本谁都适用。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其实是人们“主观验证”的作用,因为我们心里总是愿意相信自己选择相信的。我觉得我的孩子一定有音乐天赋,那我就要送他去学弹钢琴;我觉得女孩子要优雅有气质,那我就要送她去学跳芭蕾舞。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还真的有毒。

很多人会说,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会把他们培养成千篇一律没有特点的人。我只想说,孩子成长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把时间用在投入高产出低的领域,其实是另一种漠视天赋。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当家长的肯定不能什么都不做,我们只是更希望把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

花在刀背上的典型我一下子就能想到宋徽宗赵佶。

这家伙如果去当艺术家,绝对冠绝古今,他创造了书法字体瘦金体,画的花鸟画被称为“院体”,更别提还亲自教导,带出了能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这种天才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宋朝当时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奈何他是个皇帝。一个断送了北宋两百年基业,让金兵一路南下打到家门口,最后客死异乡的,皇帝。你看,强迫一个人做他不喜欢还没天赋的事情,总是没什么好结果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他原本的样子,其实真的挺难的。似乎总要做点什么,才能缓解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环境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总忍不住跟自己同事、班上同学、隔壁别人家孩子比一比的潜意识。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要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观察源自陪伴坐在孩子身边刷手机,看到的都是朋友圈里的别人家孩子,自己的娃喜欢什么是看不到的。亲子阅读也好,陪着做游戏也好,只有注意力在他们身上,才能发现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个领域真的喜欢并且做得好。

胖诺弟弟去幼儿园的路上会经过一个小花坛,夏天的时候他几乎每次都会在那蹲一会儿,然后问我能不能把手里的零食扔进去。我只能摇头,告诉他垃圾不能乱扔,尤其是最近垃圾分类以后。胖诺弟弟很郁闷,也不太合作,每次都得扯皮很久搞得差点迟到。直到有一天,我也蹲下来,才发现花坛里面有一坑蚂蚁爬进爬出,他每次都想把零食丢进去,估计也是给它们送吃的。

再多给他们一点空间我们都是普通的父母,最简单的是嘴上说说道理,最难的是真的去做。但是通常还有一个中间值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那就每次多给他们一点空间。把想要打断的话推迟5分钟再说,把能忍受的范围再扩大一点,把最后的预期再降低一点。

自从发现胖诺弟弟观察蚂蚁之后,我们就开始约定,每天可以看5分钟,零食只可以扔进去非常非常小的一点点。小家伙很开心,有时候孩子更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和接纳。

有一本书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一对猫夫妇生出了一只狗宝宝的故事,可以想象在一个猫的世界里,狗的生存是如何另类,但是猫太太说,“用心爱他,他是我们的孩子”。当然在猫的世界,狗宝宝学会了猫的语言,吃猫的食物,甚至睡觉时也跟猫一样打呼噜,但同时猫父母也给他找了一只狗做教父,让他学会狗的语言,学会了游泳等等。而等狗宝宝长大以后,这些成长经历都成为了他的财富。

走到哪里最后还是看引导如果我们实在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无法接受,其实也不一定马上喊停,不是只有“坚决不同意”这一种办法。做父母不易,就是因为我们要时刻用智慧引导孩子去追求更好的东西。

看见胖诺对于观察蚂蚁的热情,我忽然想起胖达哥哥小时候也有过对虫子的狂热爱好阶段。整天拿着放大镜、小夹子和塑料瓶在树叶土堆之间翻来翻去,然后带回家。而我只能忍着内心的强大恐惧,尽量深呼吸说,请务必确保他们不会从瓶子里面跑出来……后来我对胖达说,你知道吗隔壁哈佛就有个爷爷,小时候也喜欢观察各种虫子,8岁那年爸爸妈妈送了他一台显微镜,让他可以更好地观察研究,然后他就真的一辈子都在做跟虫子有关的事情。他叫爱德华·威尔逊,是现在美国最厉害的生物学家之一。

威尔逊说,“我发现了自己在一个小世界里,完全是野性的、不受约束的,没有被人塑造,没有老师、没有书,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预言的东西……” 于是我们真的去了隔壁哈佛大学,然后找到了老头的办公室(虽然没看到人),在哈佛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看了一下午的各种虫子。

如今,胖达依然没有显露出任何要成为生物学家的苗头,但他至少不会把昆虫当作放进小女孩文具盒里,吓唬人家哇哇大哭的恶作剧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父母也会说,我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啊,他就是个普通的孩子啊。其实普通也没什么不好,更何况我们要发现的独一无二是属于他自己的,不是跟任何人比较得来的。每个孩子个性不一样,适应能力不一样,交往水平和频率不一样,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

愿每个孩子都能保留他本该有的色彩,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成长期刊

数字通信世界官网

现代盐化工期刊官网

科学与财富电话

匠心期刊官网

中国民商杂志社

数字通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