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怎么看待养狗人犬类管理新规出台犬只
近年来
市民饲养的宠物犬越来越多
犬吠扰民,犬只伤人等现象时有发生
近日
池州8岁男童放学后到母亲办公室写作业
竟被恶犬严重抓伤
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大家纷纷曝光身边的狗患
呼吁加强犬类管理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界对加强犬类管理的呼声较高,希望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约束。
记者从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了解到,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犬类管理的通告》。据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以前有《犬类管理暂行办法》,但其依据的是《安徽省犬类管理办法》,《安徽省犬类管理办法》宣布失效后,导致我市的《暂行办法》成为无效文件。据了解,我市加强犬类管理已列入2019年池州市地方立法计划,目前阶段属于过渡期。
“《暂行办法》无效了,在过渡期内,正式立法出台前,我们借鉴了周边城市马鞍山、铜陵的做法,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卫康委3部门联合印发《通告》。”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说道。据了解,《通告》明确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引导市民规范、文明养犬,不要干扰和影响他人。
记者看到,最新《通告》中涉及6项明确规定,其中第1项:不得携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携犬进入党政机关、学校、市场、医院、宾馆、饭店、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图书馆、候车(船)室等室内公共场所;不得携犬进入公园、广场、码头等设有禁入标志的室外公共场所。违反规定的,由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通告全部内容如下:
01
不得携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携犬进入党政机关、学校、市场、医院、宾馆、饭店、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图书馆、候车(船)室等室内公共场所;不得携犬进入公园、广场、码头等设有禁入标志的室外公共场所。违反规定的,由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规定,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02
携犬外出时,应由成年人牵领,主动回避行人,并随身携带清洁工具,及时清除犬只排泄的粪便。未能及时清除粪便,影响环境卫生的,由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规定,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03
养犬人所养犬只不得侵扰他人的正常生活,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驱使动物伤害他人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04
违章养犬或拒绝、阻挠捕灭违章犬,造成犬只咬伤他人或者导致人群中发生狂犬病的,由卫生计生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对养犬人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05
所养犬只伤害他人的,养犬人应当立即将被伤害人送至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并将伤人犬及时送交畜牧部门隔离检疫。所需费用,由养犬人承担。
06
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告还明确,该通告自发布之日(2019年4月30日)起施行。
在我们身边
养狗的不文明现象
不仅会影响周围人正常生活
也有损我们城市的文明形象
爱狗是您的权利
文明养狗是您的义务
小编为各位爱狗人士
整理了一份
文明养犬应遵守的规定
大家赶快对照标准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吧
公共场所不要带狗狗
不得携犬进入商店、饭店、公园、学校、医院、展览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游乐场、车站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不得携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小型出租车征得司机同意的除外)。
带狗狗出去时给它拴上狗链
这是对养狗人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享受自己与爱犬欢乐时光的同时,一定不能任由狗狗撒欢乱跑,会给他人通行带来麻烦,甚至一些大型犬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及时清理狗狗在外面排泄的粪便
出门时拿个小袋子,或者带点纸,马上成为一个有素质的“铲屎官”!
想办法制止狗狗大叫影响别人休息
养狗难免会有狗叫,半夜被狗叫吵醒或者听着狗叫无法入睡很痛苦!很郁闷!更不用说周围的邻居!为了自己和别人的睡眠质量,请管好自己的狗狗。
定期为狗狗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
为了自己家狗狗的健康,也为了防止有一天自家狗狗伤害了别人带来麻烦,打个疫苗是很有必要的!
养犬是博爱,前提是爱人
管好自己的狗狗
莫让狗狗成为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这对于养犬市民更是一种责任
小编呼吁广大爱狗人士
请文明养犬
做一名合格的“主人”!
让我们文明养犬
共同打造文明美丽池城
来源 :池州日报 网络综合
记者:张敏/文 网络/图
编辑:陆琴 责编:陶霞
审稿:周劲风 监制:徐翔
大家都在读:
8国选手同台竞舞,市体育馆满场星光灿烂,轰动整个朋友圈!|“五一”小长假,近170万人次游池州,旅游收入16亿元|全国各景区都挤哭了,九华山却被央视4连夸,到底因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