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热门新闻

家教圈养猫咪闲说养狗养猫

发表于:2024-11-14 17:28:09 来源:柚子资讯

闲说养狗、养猫

现今社会步入小康,人们无衣食住行之忧,为生活丰富多彩,显耀自己的喜好,豢养宠物,渐成时尚。宠物中尤以狗猫为多,自然养狗猫的话题也多了。笔者已记不起究竟是报刊上还是网络上,看到养狗养猫的议论,有人这样说:“男不养猫,女不养狗”。此论,笔者还是第一次听说,甚觉好奇。该文也没有讲清此论出于何种情况,这样的禁忌发生于何处。细细想想,现实中有某些现象合乎此论,而更多的好像不存在此论。此论让我不解。

我想,人们养狗养猫最初全是致用的考量,狩猎活动需要训养的狗来帮忙,居住区的鼠患需要鼠的天敌猫来帮忙。社会的分工,男人侧重于狩猎,自然和狗亲近得多,女人重于居住区的管理,自然和猫亲近得多。狗、猫都是族群所养,是谈不上是男养还是女养。

直到近代,记得儿时,乡间农户,多有养狗养猫,为看门守户而养狗,为防鼠患而养猫。这种豢养是家庭行为,也难说是男养还是女养。

乡间百姓养狗养猫,决不会把它当作宠物,它们是安排有职责的,是有任务的。那时的狗猫绝对不会想到,它们的后代今日有狗粮美食,沐浴美容,漂亮衣冠。古时有“沐猴而冠”,今日有太多的“沐狗而冠”。让笔者可笑的是,旧时,农村艰难,农户以为贱名好养,把自己的小孩以狗猫冠名,诸如阿狗、阿猫之类。现今正好相反,很多人挖空心思为自己的宠物狗猫取个时尚的名字,本可用于自己孩子的名字移到狗猫头上。

乡间百姓对狗的评价是高于猫,所谓“狗不嫌家贫”,旧时狗也和主人一样食不果腹,然而穷苦人家的狗是不会到富裕人家讨食。它们或许知道人间的贫富界限。与之鲜明对照的是,民国时期文人对狗猫的看待与乡间百姓相反,对狗总是斥之“走狗”、“哈巴狗”等等,而他们的书桌上,画案上往往会有一只懒猫相伴。文人多数是男性,他们喜猫,养猫,不看待狗,这似乎有悖于“男不养猫”之论。很多影视作品中,旧社会的贵妇人出场更多的是捧着“波斯猫”,这似乎又合乎“女不养狗”之论,但也不全是如此,也有贵妇人捧的是“哈巴狗”。

看来,直到近代,社会底层百姓养狗养猫并无此论。上流社会或许早就有了男养、女养的区别,但似乎也不受此论约束。

古时文人也养狗养猫,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苏轼在密州与同僚会猎,其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开篇劈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这出猎场景是何等壮观。夹杂于千骑之中,狂奔的猎狗恐非一只,其中就有苏轼牵着的黄色猎狗,是苏轼心爱之犬。苏轼似乎对黄狗大有好感,在他的诗词中常会把黄狗牵了出来,在《石鼓歌》中有句“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有句“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他在诗词中引典引据中常有犬的影子。

狗能出猎,狗能送信,然而猫不能,但并不等于 “男不养猫”。近见王思宇的《陆游与他的猫》一文,记述六十八岁陆游,躺在寒冷的山村,壮志难平。在那首人人熟知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后半段,写道:“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陆游幸得狸猫相伴,僵卧孤村不出门了。且陆游好藏书,可书常为鼠咬得一片狼藉,于是陆游就养猫,据史料,他至少养过三只猫,他为其分别取名:小於菟、雪儿、粉鼻,且分别为其写诗。诗文字里行间全是陆游对猫儿的喜爱和称赞,三只猫儿也是明白陆游的诗意。它们连夕,怒髯噀血磔鼠频;它们与陆游共茵席,伴寂寥,以致陆游以为猫儿是“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它们让陆游在“一杯愁绪”中有了些许慰藉,些许美好时光。你看,这完全悖于“男不养猫”之论啊!

由此看来,所谓“男不养猫,女不养狗”之论不存在普遍的约束,也不存在普遍约束的理由。宠物的豢养完全取决于主人的生活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宠物在主人的豢养、训养下,行动服从主人,甚至我觉得有些狗猫连脸形,眼神,脾气都会酷似主人。恶霸所养的狗肯定是“凶狗”,资本家养的狗通常是如鲁迅所说的“走狗”,而和善人家养的狗是温顺者居多。狗猫的行为虽有些许野性,但多半已是豢养者塑造的属性。

一个人的素养总是与其家教分不开的,宠物也是有灵性的,无德性的豢养会导致“狗仗人势”野性突发,狗猫的行为多少也折射出其主人的德行。所以今日闲说养狗养猫,无须论及男养还是女养。豢养者应该明白:豢养宠物仅是你个人的喜好,不能要求别人也服从你的喜好,不能无节制地占有公共空间。养狗养猫不应单是外形的打扮,重点是对它的行为的训养和管制。

笔者并不喜好养狗养猫,也难理解现今那些豢养者的行为,但也不会讨厌别人有此喜好。只要豢养行为不有损社会公德,不影响别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2022.2.13

农业灾害研究杂志-在线征稿【官】

上海服饰邮箱

空中美语杂志

中国民商杂志

中国民商

文理导航电话

当代化工研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