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各种家用电器阿勒泰我的阿勒泰那块带不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除了张凤侠母女,托肯这个角色也深受观众喜爱。
关于托肯,有一个被网友拿出来热议的剧情:
托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多次要求丈夫买一块搓衣板,来辅助她洗衣服。
提了又提,直到丈夫意外死亡,这块搓衣板也没能带回来。
01 不被看见的女性
托肯让丈夫买搓衣板,几次无果。
表象是需求不被满足,背后是付出没被重视。
归根结底,不满足不重视的本质是:家庭女性不被看见。
托肯在剧里说:“男人想去哪儿去哪儿,我们女人要做饭、洗衣服,还要看孩子,想出去一趟都没有时间。”
婚姻中的女人,要做的事情太多,被家庭和孩子困住手脚。
她们没办法做到全身心的自由,更让人难过的是失去自由的同时,也不被人看见。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传统婚姻中,女性需要负责孕育生命,承担家务,还要进入职场,共同分担家庭经济压力。
同样要上班赚钱,下班后,家务和带孩子的任务却多数压在女性的肩膀上。
如果当个全职主妇,手心向上的日子也不好过,还得扛起除了赚钱以外的所有事情。
包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包括双方老人的衣食住行,还有以家庭为辐射的社交关系维护等。
而这些付出,不会被人提起,自然也就不会得到肯定和尊重。
这是众多女性,长久以来的家庭困境,价值、付出乃至本人都被忽视。
人人都知道,女性在家庭中担任什么角色,但看不见她们为此努力到何种地步,也不会明白这些为她们带来了什么。
女性也会因此陷入自我否定,严重内耗。
一段婚姻能否长久,一个家庭能否幸福,衡量标准之一:看见其中的女性。
看见她们,肯定她们的价值,尊重她们的需求。
02 不被看见的“隐形家务”
女性在家庭中的隐形,就此衍生出另一种隐形——隐形的家务。
“隐形家务”难以具象化,它似乎随处可见,又容易被人低估和忽略。
人们看不见背后所代表的时间和精力,只把它当成不值一提的日常。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说:
“以前不理解妈妈,周末明明是大晴天,却要闷在家里不带我出去玩。独立出来才发现:
衣服洗了要晒,晒了要叠,被子晒出去了要及时收;吸尘器的尘盒要刷,吸头要擦,攒了一堆的快递盒要分类拆好叠好扔到指定地点;
即使请了家政阿姨也要时时刻刻沟通小物件的去留;生鲜订单要当面签收收拾冰箱;退换货要等快递员上门......
即使空闲下来那也是一点一点零碎的时间,她怎么出得了家门......”
网友所说的每件事,都是琐碎的小事,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女性的日常。
生活中,无数的女性被“隐形家务”压缩生活,也被理解不了她们的其他家人气到崩溃。
随手打开没盖上的瓶盖、喝了一半没扔的饮料等,这些隐形家务的增加,来源于其他家人。
除此之外,“隐形家务”不只是具体的某件事,而是家庭事务的统筹规划。
何时可以换季收纳,消耗品大采购什么活动更划算,都不是一拍脑袋随手就能做好的事情。
大多数时候,这类“隐形家务”,被当成是女性的常规工作,女性们被迫默默“负重前行”。
03 不被看见的“数字化家务”
现代社会,智能家电的运用,似乎解决了女性做家务的一些困境。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样家电让女性的付出变得更加理所当然。
她们从“隐形家务”的牢笼,走入了“数字化家务”的牢笼。
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就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真相。
金智英是位家庭主妇,因为长期干家务带孩子,手腕疼痛严重。
她去看医生,医生反问她:“饭是电饭锅做,衣服是洗衣机洗,为什么(手)会疼?”
为什么手会疼?!
这句反问,伤了金智英的心,也狠狠打了电视机前的女性一巴掌。
用科技解决家务,是个新的圈套。
人们只看见衣服是洗衣机洗的,没看见清洗前的衣服要分类、要掏兜;放进洗衣机后要加洗涤剂、设定合适的模式。
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洗衣机清洗,仍有一部分的洗涤工作需要女性的双手。
而洗衣机洗涤的过程中,女性也不全然轻松,两耳要保持警惕,随时注意清洗完毕的提示声。
洗好后,要及时取出晾晒,晾晒完要收回折叠。
一件洗衣服的家务,可以拆分出这么多步骤,洗衣机只在其中一两个环节(烘洗一体)发挥作用。
它省去的是一部分体力,而脑力的付出还在,甚至还要消耗精力去注意完成进度。
洗衣机如此,电饭煲、扫地机器人、洗碗机也都是如此。
米不会自己进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遇到障碍,要及时人工干预;碗要先清残渣才能进洗碗机,洗完还要把餐具归位。
智能家电一应俱全,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此甩掉家务。
这些高科技家电的更换、维修、养护等工作,也随之转嫁到了女性身上。
真正的进步,是用科技辅助,彼此分工,彼此看见对方的价值,感恩彼此的付出。
而不是“给你买了高科技,帮你减轻了劳作压力,你看我多体贴,以后别再为这点事叽叽歪歪了。”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的高见!
共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