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国民素质

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报告 靶向治疗的新型技术

发表于:2023-09-06 11:57:52 来源:柚子资讯

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报告 靶向治疗的新型技术

一、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报告都是什么

1.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ZD1839(Iressa)可以增加PDD、CBP、Taxol、Docetaxel及ADM等药物的抑瘤效果,但不增加Gemzar的抑瘤作用;OSI-774(Tarceva,erlotinib)也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国FDA批准其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OSI-774对头颈部肿瘤和卵巢癌也有效;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在欧洲进行了OSI-774联合健择+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在美国也进行了OSI-774联合泰素+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Glivec(STI571,imatinib,格列卫)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用于既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ML慢性期患者有效率达100%,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缓解率也高达70%,Glivec还显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细胞瘤(GIST)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达80%~90%;对化疗和放疗高度拮抗的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可能有效。

2.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tin);

抗EGFR的单抗,如C225(Cetuximab,erbitux)提高了5-Fu和CPT-11治疗后失败的结肠癌患者的获益率。显示只要阻断了EGFR,就能重新获得对化疗的敏感性,EGFR抑制剂在一线联合方案的使用有可能效果会更好。抗Her-2单抗赫赛汀(Herceptin)在体外试验中,3-100mg/kg均有明显的抑瘤效果。赫赛汀与阿霉素和紫杉醇均有协同抗癌作用,而赫赛汀与紫杉醇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抗CD20抗体(mabthera,rituximab)已被批准用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并正在探索与化疗联合用于恶性度高的淋巴瘤的治疗。

二、靶向治疗的优势分析

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安装了16层或64层CT、双源CT、装备16层或64层CT的PET/CT;1.5TMRI在国内已经普及,3.0TMRI也安装了多台;开放式MRI介入治疗设备在少数单位已经进入临床使用;超声波检查设备也有了新的进展,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级造影剂液态氟烷纳米粒/乳剂比微泡类造影剂存在独特优势,超越了微泡类造影剂仅能发生血池内显像的局限性,使血管外靶组织显像成为可能,也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力地推动了超声分子显像与靶向治疗向血管外领域拓展。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成像、多层面重建、形态和功能成像成为可能,能够及早发现存活病灶,不但使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更为准确,而且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引导手段,也使得操作更安全,疗效更高。

实验室检查技术如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志物更敏感,更微量,使得肿瘤疗效的监测更容易。肿瘤基因或表达产物的检测使得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的合理应用成为可能,如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her-2阳性患者,使用赫赛丁治疗的效果更好;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0阳性,使得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毒副作用小于传统的化疗方案,疗效提高,生存期延长。

三、靶向治疗的抗癌效果

7000多肺癌患者参与研究

肺癌是癌症之王,其发病率近年来居首位。而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全球患者超过100万。

面对最凶险的肺癌,一项全球性“TRUST”专题研究表明,亚洲患者借助新的治疗手段,能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项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发布后,引起了我国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

据悉,在4年多的时间内,“TRUST”研究对亚洲、欧洲和美洲的52个国家中7000多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患者癌细胞得以控制,生存时间可达14.1周(中位)。“更令人鼓舞的是,亚洲患者的总体癌症控制率(DCR)达到78%,亚洲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达25.1周。”参加了美国这一肿瘤盛会的吴一龙教授欣喜地说:“对比全球的相应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抗癌手段更适合亚洲患者。”

作为临床医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也非常兴奋,他评价说:“这是目前关于靶向治疗研究得到的最好数字,令人非常印象深刻。对于亚洲患者来说,这个数字喻示着更长的生存时间、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多的生命希望。”

抗癌不再按部就班

据悉,目前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都有了靶向治疗的*锏,但目前在医院,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或是放疗、化疗后癌症没有得到控制的患者,肿瘤科医生才会启用这一手段。但这种临床按部就班的治疗思路将很快被颠覆。

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报告的另一项重要研究FAST-ACT显示,如果检查发现就是晚期肺癌,一开始患者就可以选择化疗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联合的抗癌思路将减轻癌症患者治疗时的身心痛苦,远期的治疗评价也比传统的治疗途径更为乐观。”据悉共有来自澳大利亚、中国、韩国、菲律宾和泰国的154名肺癌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

四、靶向治疗的新型技术

1.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的分类

包括大分子载体系统、微粒载体系统、磁性药物制剂以及多重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大分子载体系统包括生物大分子、合成大分子载体以及抗体,其中核素与抗体的结合推动了核素靶向放射免疫内照射治疗技术的进展。微粒载体系统是利用脂质体、纳米微粒、乳剂,如聚乙二醇、多糖等修饰的高分子纳米微粒剂、微泡、微球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各种类型的胶体系统,注射用药后,能选择性地浓集于肝、肺、淋巴组织、肿瘤细胞,并释放药物发挥疗效。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比常规使用的阿霉素效果好,原因可能是脂质体包裹的阿霉素延长了在病灶的停留时间,血浆的半衰期延长15。磁性制剂载体系统由超顺磁性的纳米磁性材料、抗癌药物和其他成分共同包埋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材料中而构成。磁性导向给药系统对治疗离表皮比较近的癌症如乳腺癌、食管癌、膀胱癌、皮肤癌等已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

2.用于靶向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

基因载体方面研究最新和最显著的例子是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病毒载体之一,由于腺病毒载体宿主范围宽广,感染效率高,可插入外源基因片段大,可介导外源基因短时呈高水平表达和无插入突变等特点,因而受到特别的重视。携带人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已经进入临床使用,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对于靶向载体药物的评价

尽管目前研究报道的靶向给药载体较多,但真正用于临床且取得肯定疗效的并不多。因为体外实验的肿瘤细胞与体内的肿瘤细胞在生物学行为、对药物的敏感性、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且许多人体肿瘤有异质性,同一肿瘤内部的不同细胞对治疗反应不一样,癌细胞株获得方式的不同等都会影响疗效的评价。另外,靶向化疗还受肿瘤血管、载体专一性、肿瘤大小与给药剂量、机体是否产生针对载体的抗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许多靶向给药系统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才能最终用于临床。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肿瘤靶向治疗理念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在规范化引导靶向治疗技术造福于患者的同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学会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重任。今后学会的任务将会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多中心协作,综合运用多种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和靶向治疗技术,按循证医学模式进行治疗和总结经验,不断推动和完善肿瘤的个体化、靶向、综合治疗理念,提高肿瘤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