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引起的造反为何七国之乱与靖难之
同样是削藩引起的造反,为何七国之乱与靖难之役的结局不同?
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这两次藩王造反,两次造反的结局截然不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为什么七国造反失败?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七国造反的导火索,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顶着凛冽的寒风来觐见皇帝,每年各个诸王进京觐见皇帝,是他们必须走的一个流程。然而就是因为楚王的这一次进京觐见皇帝,才引起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七国之变”。
话说这个楚王刘戊,他是汉景帝的堂弟,他祖父是刘交。他祖父当时在楚地称王二十多年,当时手下有三名重用的心腹大臣,分别是穆生,申公和白生。当时国家太平,人民安乐,等刘交死后,到了他儿子刘郢接班后依然也还是很顺利,因为他继承他父亲刘交的遗志,依然重用者这三位他父亲的心腹大臣,从而使得这个国家依然太平,人民依然安乐。
那为什么后来到了明朝的时候,朱棣就能造反成功呢?
人们都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朱棣本来就和那个汉朝这几个王的角色不同。朱棣早些年就是一个肚子里有墨水的人,而且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也很受朱元璋的喜爱。只是碍于他不是马皇后马氏亲生儿子,而且关于他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又说他是元朝妃子所生,还有人说他是宫女所生,关于他的身世也是一个谜,所以没办法继承皇位。
虽然他一再对外宣称他是马皇后马氏所生,但是他自己心理清楚,无论他怎么说也改变不了他不是马皇后所生的事实。而且朱棣善用人才,作战经验丰富,在军营摸爬滚打多年,兵马雄厚。反观朱允炆,则太过优柔寡断,太过妇人之仁,两人实力悬殊。
另外,朱允炆太过重用他手下的三个人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三个人属于纯纯的书呆子,毫无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一点经验没有。就是因为朱允炆太过信任这三个玩意,所以导致有三次能顺利擒住朱棣的机会全部错过了。而且还重用了一个军事白痴李景隆,兵败逃回来也没治罪,导致最终这个李景隆开了京门,直接把朱棣引进京城内,彻底造反成功!
对比历史上最有名的这两次藩王造反,我们不难发现:靖难之役当中,主帅要比齐国之乱聪明很多,而对敌的君主则要相对弱一些。相比汉景帝身边的一群神队友,朱允炆绝对是被身边队友给坑了,才会打输一场原本必胜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