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朝宦官为何有那么大的权势是什么原
历史上汉朝宦官为何有那么大的权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要知道当时宦官的权力非常大,在汉灵帝时期,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和宋典这十二个宦官将汉灵帝玩弄于鼓掌之间,以至于灵帝说出“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样的话。不仅如此,这些宦官还横征暴敛,卖官鬻爵,而且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当时郎中张钧曾进言称黄巾起义就是因为这些宦官专权导致的,正因为这些宦官的亲属被放任到各州郡,从而独占财物,侵夺百姓,使得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因此迫于无奈之下,这些百姓才聚积成为盗贼,可见当时宦官的权势之大。为什么汉朝宦官的权势如此之大?
不过即便是在宦官权力最强大的时期,宦官的实力依然是有限的。毕竟宦官始终依附皇权,一旦皇权对宦官不够信任,宦官就会被铲除,比如宦官蔡伦就被汉安帝逼迫至死。而且宦官一直受到外戚和士大夫的制约,因此宦官的实力始终有一定的限度。最为关键的是,即便宦官有一定的权力,但由于宦官人数众多,派系林立,内部也相互制约,比如汉顺帝的孙程十九侯就和亲阎氏外戚的江京李闰有尖锐的矛盾,最后两派火并,而亲近刘协的蹇硕和亲刘辩的十常侍就有内斗。
笔者认为,汉朝宦官的权势如此之大,其实主要还是与外戚有关,毕竟宦官能扰乱朝堂的主要原因在于帝王的信任,而帝王之所以要信任并重用他们,其实还是因为外戚势力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