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墨家为何会突然绝迹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墨家为何会突然绝迹?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墨家为何会突然绝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学成归来,不受韩国重用,他只得退居家中,耗尽心血写下了《韩非子》一书,在书中,韩非子认为: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在他看来,在他所处的年代(战国后期),只有儒家和墨家才称得上是“显学”,所谓“显学”,是指当时处在热点上的学说。
可见,即使在战国后期,墨家学派的影响力仍然不输给同时期的其他学说。奇怪的是,十余年后,秦始皇统一七国,儒家、法家、道家仍然存在,为何墨家突然绝迹了呢?
一、太史公的头疼之处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是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说,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原来的那一套不管用了,许多士人谋求建立新的社会规则,进而形成了诸多学说。在“百家”学说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学说有四个,即儒墨道法。
第三,组织的“可怕”之处。上文分析过,墨家不仅仅是一个学派,他还有一个非常强悍的武装组织,这些墨家之地以领袖的命令是从,在战乱年代,他们有“市场”,但到了天下一统后,这种组织对统治者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墨家必然遭到打压。
第四,精神要求太高。墨家学派要求弟子严以律己,衣如囚,食如丐,刚兴起时或许能吸引许多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主义的光芒退去,许多弟子被物欲横流所引诱,传承人则越来越少。不是墨子要求太高,而是社会发展没有到那一步,墨子太超前了。
第五,老对手的侵蚀。在先秦时期,墨家思想特立独行,和儒家、法家格格不入,因此,无论是以法家治国的秦国,还是独尊儒术的汉朝,墨家势必遭到排挤。尤其在汉武帝之后,儒家被确定为天下正统,外儒内法成为统治者普遍采用的工具,墨家这个老对手就更没有生存空间了。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曾写道: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不正是民主的脊梁吗?
- 上一篇:汉朝对孝道的追求是什么样的这个孝道到底有
- 下一篇:明朝百官罢工只为到宫门前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