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是如何在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谋
春秋时期齐国是如何在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谋求发展的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春秋中后期,晋楚两大强国之间的霸权争夺,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两国势力此消彼长,轮流坐庄春秋霸主。此时的齐国早已失去了争夺霸权的时机与能力,只能在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谋求发展。同时必须认清,齐国式微只是针对晋国和楚国这等强国而言,在春秋诸侯中齐国仍然保有大国的地位,依晋则晋强联楚则楚盛,仍然是制衡春秋形势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因此此时齐国外交政策主要是,以处理好与晋、楚的关系为重点切入,斡旋于两大国之间,平衡齐国在其中的利益关系,晋霸则倒向晋国,反之楚强则与之联盟,若晋楚兴衰则齐国谋求更大的作为,在晋楚争霸中占据先机、争取主动,以维护并争取齐国的最大利益。
一、倒向晋国,联晋抗楚
晋文公回国即位后刷新政治,在内政、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着手进行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晋文公还加强了与周室的联系,平定子带之乱稳固周襄王之位,扩大了疆域领土,这些都为晋国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的齐国霸业已中衰,但齐国国君仍以霸主自居,对不敬的诸侯小国行讨伐之势。
先前鲁、卫、向三国会于洮,鲁、莒、宁三国会于向,两次会盟都是在事先未予会齐国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齐国以此为不敬而屡次兴兵伐鲁。齐国此举就将鲁国推向了楚国的怀抱,于是鲁国投靠楚国,联合楚师征伐齐国,楚鲁联军占领齐国谷之地,并将齐公子雍安置于此,桓公外逃于楚的七个公子,楚国全部封以大夫之爵位。
楚国欲借此机会北上中原以争夺春秋霸权。晋、楚的强霸及楚国对齐国的侵伐,给齐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至此齐国国君才从齐国霸业的余梦中清醒过来,接受了齐国大势已去的事实。但此时齐国内外交困,国内内乱不断,诸公子之间的君位争夺愈演愈烈,使内政陷入混乱的齐国已自顾不暇。
面对南面虎视眈眈的强楚,齐国无力阻止楚国的大举进攻。在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下,齐国只好倒向晋国,一方面寻求晋国的庇护,借此稳固齐国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依靠晋国来消解来自楚国的威胁,并联合晋国来对抗楚国。作为当时的大国,齐国与晋国结盟对春秋形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导致晋楚争霸的天枰倾向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夺春秋霸主之位的城濮之战中,齐与晋结盟“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僖公二十八年》)。齐晋结盟极大地增强了晋军的实力,齐国协助晋国取得了城濮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晋国取威定霸,践土之盟中,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兑现了齐国当初结盟晋国的初衷。
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合诸侯于彭城谋划伐郑之事,齐国未与会,晋国恼怒出兵伐齐,齐国摄于晋国的淫威而送质子为晋,这是两国互不信任的表现。第二年晋再次会盟诸侯谋郑,鲁请城虎牢以逼郑,齐国再次缺席。
晋智武子道出了其中的玄机:“齐国不会晋国是有准备的,不但齐国不至,齐国的附庸之国皆不至,这才是晋国应该担心之处,齐国已经逐渐走向了晋国的对立面。”齐国对中原霸主晋国的消极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晋国的附属之国,加之先前因汶阳之田造成的诸侯对晋国的不满,诸侯对晋国之事皆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所以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的诸侯伐郑之役、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的伐秦之役,诸侯皆不欲战消极以对。以上诸侯对晋国的如此态度,证明了晋国已无力统帅诸侯,亦或是说诸侯不愿再听从晋国的调遣,这是对晋国霸权的极大削弱,晋国的霸主地位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春秋中后期,齐国统治者审时度势,一方面斡旋于晋楚之间的平衡外交政策,根据晋、楚之间形势的动态发展,采取不同外交策略,斡旋于两大国之间,平衡齐国在其中的利益关系,在晋楚争霸中占据先机。
另一方面外归其义的外交政策,既要和睦于诸侯,在乱世之中为齐国争取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之后,伺机平息内乱壮大国力,在诸侯列强中掌握主动话语权。外交政策的推行与内政改革的双行并轨,使齐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保有大国的地位,始终是春秋社会关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