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主持诸侯盟会为何主持者确是权臣赵盾呢
晋国主持诸侯盟会,为何主持者确是权臣赵盾呢?
晋灵公元年,晋国召集各国诸侯在扈地举行盟会,史称“扈之盟”。但主持盟会的却不是晋国国君晋灵公,而是晋国的执政大夫赵盾。在盟会中,赵盾以国君全权代表的身份代为主持各种仪式,并以诸侯乃至霸主才能拥有的仪仗行事,各国国君对赵盾这种“僭越的”举动瞠目不已,但慑于晋国的霸权和赵盾“夏日之阳”的威名,最终还是装作看不见,并和晋国达成了盟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盟誓过程中,赵盾倒是“谦虚”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各位国君的后面,以示不敢以“卿大夫”的身份和“诸侯”并列。但他代替国君出席盟会,并以卿士的的身份主盟,这在春秋时期确实是开了先河,自在晋襄公七年(前621年)就因晋襄公的提拔重用而成为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的赵盾因此扬名各国。春秋时期臣子开始坐大、国君权威逐渐削弱的局面,就从赵盾代替晋灵公主持“扈之盟”开始。
董狐正襟危坐,对于赵盾的解释并不赞同,他反驳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就是说您是国家执政,即使因为国君的追杀而逃亡,但还没出国境外,和国君的君臣名份就还在;国君遇弑后,您回到朝堂,就当以臣子的身份讨伐弑君乱臣;如果没有讨伐弑君的乱臣,那你就和他们是一伙的,你的地位官爵最高,弑君的罪名就要由你承担。
赵盾听完董狐的反驳后,瞠目结舌,无法应答,握拳跪立再三,还是无奈地放弃追问此事,就让“赵盾弑其君”五个字留在史书中,也算自己给晋国上下的一个交待吧。
赵盾不再纠结史书记载,但是新君晋成公还是要为他“平反”,他在继位后就立即给赵盾正名,下令旨说弑杀先君灵公的是赵穿,而不是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劳的执政大夫赵盾,正卿确实是毫不知情。另外赵穿虽然有弑君大罪,但一来他是正卿的族人、还立有战功,二来又亲自到王都迎接自己继位,所以论功免死,姑且降职以戴罪立功。
就这样,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的这场弑君行动,在赵盾和晋成公的相互“配合”下,就此草草揭过了,晋国依旧是诸侯霸主,赵盾也继续担任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晋成公捡了个便宜,从侄子手中承袭了君位;就连弑君的首犯赵穿,也被赵盾明降暗升、胙土命氏,以晋成公的名义把他赐封到邯郸,建立了赵氏别支——邯郸氏,赵穿也是邯郸氏的始祖,其后代世袭邯郸大夫,邯郸氏在之后的一百年里,是六卿之外,晋国最为重要的氏族力量。
晋国在经过了这一场风波后,霸业不坠,在赵盾的实际治理下,继续参与接下来的诸侯争霸,威风犹胜文公、襄公当年。只有“赵盾弑其君”这五个字,在董狐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直笔下,终于得以留在史书中,并传到了后世,让现在的我们得以了解这两千多年前的风云变幻、和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权力斗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