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最近新闻

揭秘元朝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发表于:2023-12-19 11:30:22 来源:柚子资讯

揭秘:元朝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揭秘:元朝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元朝选官制度

在很多人看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统治阶级应当尽是蒙古人,对于统治地区的汉人则充满了排斥与歧视。

其实不然,如果全天下都由蒙古人亲力亲为,首先人口——这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便会摆在元朝皇帝面前。

然而,之后由于战争频发,元代科举不幸第一次夭折了。

但汉人士大夫们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纷纷云集在学习汉法的忽必烈麾下,不断对其谏言科举之利;于是元世祖继位后,便曾在1267年与1273年两度尝试开科取士,但因战事仍频,故而屡屡夭折。

不过忽必烈还是给科举制度的复兴巩固了基石——1271年他于金中都的旧枢密院内重建了国子学后,便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同时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又亲自挑选了朝中百官子弟供他教授,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

之后,他又在1277年设立了蒙古,回回国子学,十年后,1287年他便在新建的元大都中设立了国子监,并规定了执教人数与生源人数。

直至1310年国子监与孔庙落成后,元朝的国子监和国子学便开始步入正轨,而元朝国子监的布置也成为了明清国子监的模板。

之后直到元仁宗时期,更加崇尚汉文化的元仁宗便按照前代的基石于1314年正式恢复科举,三年一届,考试内容为程朱理学,史称延祐复科,当年八月在全国共设十七个考场,1315年二月三月在大都举行了会试和殿试。

仁宗逝去后,因权臣伯颜擅权,1336年和1339年的科举遂被停罢,不过当元惠宗披荆斩棘收回皇权后,便又重开科举,直到1366年。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包括如今电视剧中出现的会试一词是元代才出现并被明清沿用的新词,元代之前名叫省试。

不过,元朝科举却从未开设过武举。

这并非出于歧视,而是因为元朝的武官阶层被大量军事贵族所垄断。

这个大量究竟有多大呢?

自元太祖开国,便有四杰四獒四养子,以及皇子皇孙,还有上百个千户及其子弟;在木华黎就任元朝初代国王经略中原时,更是培养了许多汉人万户及其子弟,收容了一干降将。

所以,元朝的元功宿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想要开展武举,就势必会动摇这些王朝的基石,危及元朝皇帝的统治。

总之,直至1366年,元朝共科举十六次,选取全国各族进士1100余人。

那么,在其它选官制度上,元朝还有没有不同之处呢?

有。

那就是循胥吏制度。

3.循胥吏制度

宋代,胥吏和官员一直泾渭分明,吏就是吏,官就是官,而元朝由于考虑到胥吏经常与百姓接触,深入了解民间情况,有真才实学,于是便允许他们通过考察和推举做官。

此制度类似于汉代的察举,被推举人可以是百姓,儒生(无论是中央的国子学和地方的官学),也可以是吏的助手。

对于想升级为官的吏,为了防微杜渐遏制贪腐,元朝也独创了一套考核期,例如元成宗时期是九十个月,元末和元初则是一百二十个月,官职也不得超过四品。

此法虽与前代大相径庭,但却一直是元朝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就曾用此法选取儒生3890户,超过了科举录取人数。

此法亦充分体现了元朝对于那些只知诗词曲斌,不知治世之道的广大文人墨客的轻视——于是便遭到了他们的抹黑。

4.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大元大蒙古国虽然只存在了162年便退回草原,但其选官制度亦遵循的是中国古法制度,赢得了众多汉人士大夫的民心,作为一个中国王朝是毋庸置疑的,而它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各族精英大放异彩的璀璨时代。

住宅与房地产编辑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编辑部

中国科技投资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