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体系两千年封建专制根在商鞅变法
官僚体系 两千年封建专制根在商鞅变法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先生在《治理中国》一书中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国家制度建立在意识形态的信念上,在顶端要有强势的个人领导,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全国性政府官僚机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官僚体系是一个金字塔的体系,从上至下实行垂直式领导。这是实现专制所必需的。金字塔中每一个层次的官员都是最上层皇帝实现自己的意志和决策的工具,它所强调的是绝对服从。秦国是一个军事化的国家,一切为战争服务。建立这种体系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后的统治者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绝对统治,彻底贯彻自己的意志,也是这种体制效率最好。专制制度需要这种垂直式体系,而现代民主社会强调权力制衡,所以尽管也需要这样一个官僚体制,但采用垂直式与扁平式并存,既有统一,又有分权。
要了解这种官僚体系的运行与效率,首先应该明白,正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指出的,这些官员和每一个人一样都是经济人,他们行为的目标也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他们也会高唱“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或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他们的个人利益在于职务不断提升。职务和权力决定了他们的一切享受,所以提拔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说官员是经济人决没有任何贬义,为个人利益行事也是中性描述。关键是在不同政治机制的引导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当代民主制度下,官员或是民选或是文职。当官员是民选的时候,你只有为社会做好事才能当选,官员的个人利益(当选)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当你是文职时,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只有做好这种管理工作,才有晋升的希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也不矛盾。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官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这种制度下能够晋升取决于上司是否欣赏。如果最上层的君所做的事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这个官僚体系就能起积极的作用,《大秦帝国》中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秦王朝的官僚体系就起了这个作用。但当最上面的君在阻碍历史前进时,这个官僚体系就会起消极作用。秦在统一中国之后,这个体系在焚书坑儒中的作用不也是在加剧秦二世而亡吗?
从中国封建社会来看,这个官僚体系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可以成为皇帝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渠道,但也会成为“肠梗阻”。这世界上本来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官僚体系可以改善这种不对称,也可以加剧这种不对称。如果是明君,又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官僚体系就可以纠正皇帝的信息不对称,给他更多正确的信息,有利于皇帝做出正确的决策。但这种体制下,皇帝有自己的偏好,这就会使官员向皇帝传递、甚至捏造假信息,误导皇帝的决策。封建社会中常有“祥瑞”之说,《大秦帝国》中也描述这种“祥瑞”。“祥瑞”是用各种自然界或有或无的现象来预兆人间的吉祥。这本身就是下面官员捏造的假信息。
二是官僚体系执行皇帝的旨意,必然有大小不同的权力,他们就可以借假皇帝之名为他自己的利益而为非作歹。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假造圣旨正是他们为夺权而实施的阴谋。历史上官僚体系的权力过大,操控皇帝的事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赵高其实就是宦官,他的夺权就是宦官集团阴谋的结果。李斯只是赵高利用的工具。李斯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参与了赵高的阴谋,最后“工具”的使用价值没有了,他的末日也到来了。官僚体系权力膨胀,以至尾大不掉,最后损害了皇帝的利益。当皇帝是明君时,如秦始皇,这个问题不明显,当皇帝是昏君时,如秦二世,这个问题就十分明显。在中国历史上,官僚体系为自己的利益而为非作歹,最惯用的手法就是“收租”,即没有收租的机会,然后“寻租”。这就是产生贪官污吏的根源。
三是在每一个皇帝的建立时期,官员尚未获取最大利益,因此他仍是努力的,而整个官僚体系也有效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国的官僚体系就是如此。但在皇帝掌权之后,官员就热衷于用权力寻求个人利益。他们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而维持现有制度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因此,就会成为继续前进或改革的阻力。这时就成为历史进步的阻力。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次改革就失败在这个官僚体系上。官僚体系已从现有的制度中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就成为维护这个体系最强的力量,也成为任何改革的阻力,这也是中国社会停滞、由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皇权的专制制度能持续两千多年的原因之一。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牢不可破。清朝灭亡之后,理论上说,封建专制结束了,实际上阴魂不散,仍然以各种形式出现。历次革命,名义上是要建立民主之中国,实际上仍然重复了封建之中国。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就是重复了封建专制的三个特征:“一个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先,“一个政党”是由这个党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一个领袖”当然就是皇帝。蒋介石称自己是民主中国,其实仍是专制中国。蒋式政权是封建专制在中国的延续。如何消灭这种封建专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推荐读《大秦帝国》,不是要重温秦始皇的辉煌,而是要大家从那一段历史中冷静地认识中国社会,剪掉精神上那条“小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