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什么经常断粮呢根本原因是什么
古代打仗为什么经常断粮呢?根本原因是什么?
古代打仗的时候经常的断粮,打仗为什么会如此消耗粮草呢?那在真实古代中打一次仗大概需要多少粮草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宋书》卷八十六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百八十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6到7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6到7升大米有2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宋书》卷十九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7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7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梁书·江革传》记载: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3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3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3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3升就断言 “其将死也”也算说得过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6到7升粮食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年男子正常饭量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会感到吃不饱;而每天3升粮食则是当时成年男子维持生命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要饿死。
十万大军打一次仗大概需要多少粮食?
1石=10斗=120斤,举个例子: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兵粮四十二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三十五万石,供应严重不足。三是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境外,国人不愿意出境,境外人烟稀少,雇用役夫几乎不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两人最后结论就是,对缅甸战事胜算不大,不如设法招安缅甸。十个月就需要兵粮四十二万石,换算下来就是25000多吨的粮食。这还是不打仗的情况下,打起来消耗的更多。
随着双方厮杀,按理说人的确是越来越少的。但实际往往相反,因为既然没有分出胜负,那双方自然而然的会加强力量击败敌人,结果反倒导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来越大。打个比方吧,你平时不干活的时候,可能一日三餐就喝点稀粥都能长肉,一天可能只需要二两米。可是让你每天搬砖12个小时,你就会发现饿的特别快,没到饭点就饿的不行了,一顿吃三个馒头可能都不够。行军打仗也是这个原理,每天要不停的急行军,厮杀,追击敌军,结束战斗还得安营扎寨,这都是要消耗很大体力的,吃的少的话,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杀敌了。
自古农业国家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就是后勤补给能力。一旦后勤跟不上,离败仗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