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
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
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姜维历来被人认为是一个平庸之人,穷兵黩武。但我认为姜维是一个国家之栋梁,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姜维乃一降将。因此全蜀国将士都十分排斥他。唯有诸葛亮一人保护他。诸葛亮死后,姜维常常受人弹劾。军中拥护他的只有几人。虽官拜大将军,但权利微小。每次带兵北伐不过万人,却战果不小。在蜀炎兴元年,钟会邓艾几十万人大举攻打蜀国,姜维以弱小兵力,阻住钟会十万兵,差点使钟会撤回。那么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瑕疵:其一,不顾国力,妄动兵戈。前面已经说到,蜀汉在三国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诸葛亮十几年间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大大的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可以说当时蜀汉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姜维最初就是抱定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的念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对。诸葛亮故后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局面,理顺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休养生息。以姜维当时的资历与地位也许前两条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积蓄战力还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维毕竟年轻,虽有多位重臣劝阻(前有尚书令费袆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后有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依然执意主动进攻。主动进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兵败溃退,在敌人的国境内不得地利,人员、粮草、装备都很难安然撤回国内(“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 “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此消彼长,消耗太大,连败对军队的士气和国力都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张翼曰: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当时蜀汉国内的民情)。三国中期,谁也一口吞不下谁,实际上打的就是消耗战。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不如安土守境,养精蓄锐,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以战养战。初期姜维尚且年轻,有这个待机的时间,可谓年轻气盛,轻举妄动,此一误也!
其三,性格固执,不听良言,人际关系不佳。姜维身边并非没有有识之士,他们也多次就某些具体的问题劝谏过姜维,比如前面提到的尚书令费袆、征西大将军张翼,只是姜维从不采纳。作为同僚,当具体战略问题发生分歧之时,姜维甚至缺乏作为一国军事统帅所应有的涵养。(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后期曾做《仇国论》,劝谏姜维安内而后攘外,说的既诚恳又透彻,可是: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掷之于地。)光三国演义中提及的就有好几处,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时由于个人涵养问题得罪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为帅者,树立绝对的权威是必要的,可是这并不代表独断专行,不听参谋人员的合理建议。如此几番,很伤人心,所谓独木难成林,支撑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为一位统帅,成为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此三误也!
其六,孤注一掷,压错宝。后主投降以后,其实民心还是恋汉的。此时姜维却错误的将宝压在了钟会的造反的身上,试想魏兵征战多年,大局方定,家属在魏,谁有肯从叛呢?反过来说,如果姜维审时度势,携蜀汉宗族奔南中七郡,收拢部队,借南蛮兵,并东吴已经发出的援军五万,以姜维的能力至少占了地利(魏军对西蜀的地形自然熟不过姜维),人和(毕竟西蜀的民心还是向汉的)再奋力一博,时世如何倒也未可知之。只可惜姜维要搞地下工作,就算他心脏病不发,以当时成都的情况,计策也决然成不了(君不见事败之后: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
其实归根到底,关于姜维的非议,还是根源于他的定位问题。如果把他定位于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么上述的六误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只把他作为蜀汉的国防部长来看,那么上述六误并不完全成立。从姜维的人品和操节来看还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倾向性问题,反倒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疑惑,把姜维拔的太高,与事迹不太相称。姜维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军事将领,而非拥有良好大局观的统帅,这点他远远比不过诸葛亮,甚至逊于同时代的司马昭。虽然从个人的角度讲,姜维的志向、坚毅、节操是值得后世推崇的;但是作为一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蜀汉灭亡,姜维是不能辞其咎的,他有他应当负的的责任。
- 上一篇:耿精忠为什么最后被凌迟处死了
- 下一篇:古代皇帝死后一般都是子随父葬雍正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