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逼曾国藩裁军呢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逼曾国藩裁军呢?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此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他直接指挥的部队,包括曾国荃的五万嫡系,一共达十二万人,并且配备了当时先进的火炮。太平军一灭,这支汉人队伍就成了满清王朝最大的威胁,所以慈禧对湘军疑惧之心大增。
1864年7月19日,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宣告灭亡。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的湘军立即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一方面,曾国藩手里的湘军多达10余万,不接受朝廷节制,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是从来未有的现象。
另一方面,部分湘军纪律败坏,在天京烧杀抢掠;特别是鲍超回四川养病时,他所率领的霆军被朝廷调集西征途中发生哗变,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朝廷的担忧,曾国藩心知肚明,他多次表示要将湘军裁撤,只是因为军饷等问题没有解决,暂时没有动手。怎么办呢?慈禧太后为了逼迫曾国藩主动裁军,使出了三个办法。
一是派遣湖广总督官文出马。
官文是满洲正白旗人,早年在道光皇帝身边做过蓝翎侍卫,后来历任荆州将军、湖广总督等职。官文是一介粗人,不懂处理政事,做什么事靠家奴出主意,因此人们笑称湖广总督府有三大:“妾大、门丁大、庖人大。”
官文是满洲贵族出身,历来就瞧不起汉人,当他看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不断升迁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时,他就进行掣肘。好在胡林翼会做事,处处让着他,有事自己做,有功全部推给他,又搞起了裙带关系,这才得以维持督抚相安的局面。
官文派人潜入湘军吉字营,偷出花名册,抄了几百个士兵的名字,然后找到曾国藩,将这些人诬陷为哥老会成员。曾国藩不知就里,表示要严加审讯,依法惩办这些士兵。官文却告诉他,此事传出去后,势必对曾国藩以及湘军不利。不如趁裁军之机,悄无声息地将这些士兵散去。曾国藩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即就明白了官文的意思。
手握雄兵,为何曾国藩甘愿主动裁军而拒绝称帝?
首先,当时的形势并不利于曾国藩造反。自清廷趁着明朝内乱入主中原之后,历代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相当的防范。无论是军队指挥权,还是朝廷中重要岗位人员安排,均能看出些蛛丝马迹。到太平军起义后,虽然清廷无力对抗太平军而默许汉族士大夫帮助平叛,但防范之心依然很强。远的不说,就是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帮助清廷收复武汉,咸丰帝大喜的同时不忘给曾国藩加官,让他代理湖北巡抚。但仅仅七天的时间,咸丰帝收回来此任命,转而扔给他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兵部侍郎的衔。
后来天京被攻克后,清廷不仅举朝称贺,反而不断的网络各种理由来削弱曾国藩的功劳。此外,清廷还忙着不断向天京外围部署大量满蒙军力,特别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被部署到中原腹地。按理说天京的覆灭标志着天下重归太平,但清廷却给人一种国家要灭亡的紧张局势。明眼人都知道清朝担心正是刚刚建立大功的湘军,害怕他们闹事。当然曾国藩也知道自己掌握的30万雄兵,仅仅有12万是自己嫡系部队,而另外的两个巨头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态度就不好说了,更何况自己的士兵也是归乡似箭
其次,曾国藩在起兵之初就打出“保卫儒教”和“忠君爱国”旗号。因此很多人能加入他的队伍,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树立的旗帜去的。而一旦决心称帝,意味着他在打自己的脸,而他的团队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非常容易被打散。当然曾国藩经过苦心经营才被平定的天下,又要被自己大乱,自己的心血化为泡影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面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抉择,曾国藩经过了深思之后,将功劳推给别人,甚至主动上书要求裁减湘军。当清廷看到曾国藩自断臂膀之后,才算松了一口气,曾国藩也平安的逃过了死神的魔爪,而当时的中国老百姓也少经历了一次动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