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役中宋朝为甚还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么
澶渊之役中宋朝为甚还能全身而退?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澶渊之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换取其支持称帝。从此,南方的汉族政权便失去了一道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重要屏障。大家都知道,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在平原上所向睥睨,但在山地则难以发挥优势,而燕云十六州恰好多山地。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先后两次北伐辽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完成统一大业,然而都失败了,从此愈发被动,由主动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不得已采取了许多御敌措施。
辽国乘机转守为攻,多次大举南下侵略。公元1004年,辽国举全国兵力进攻北宋,后者又一次陷入危险。幸运的是,当时的宰相寇准表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担当,在他的作用下,北宋转危为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寇准究竟做了什么?竟能让北宋从澶渊之役中全身而退?一、运筹帷幄,提出良策
公元1004年,辽准备大举南伐时,寇准即上奏请求宋真宗,希望朝廷加强对精锐部队的训练,同时调动兵马守住重要的关口。同年9月河北边防报告辽军即将到来,寇准却表现得十分淡定,不惊不慌。宋真宗知道后很奇怪,寇准胸有成竹地说:“陛下欲了此事,不过五日尔。”
由于寇准的主张与主和派不符,于是他们向宋真宗告状,诬陷寇准想乘机掌握兵权,拥兵自重。大家要知道,军权对于统治者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牢牢抓在手里,落入他人之手就有可能会有反叛,所以宋朝对于统领军队者有此企图是非常忌讳的。在主和派的连续攻击下,寇准不得已同意议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商谈议和事项,他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不割让土地,钱不是问题,甚至100万岁币都可以。寇准知道后,急忙将曹利用召至军营,告诫他“虽有敕旨,汝往,所许不得超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勿来见准,准将斩汝。”寇准的底线也很清楚,就是最多30万岁币,否则结束谈判。
让人欣慰的是,曹利用不负寇准所望,经过多轮谈判,宋辽双方终于在公元1005年1月达成了澶渊之盟,规定两国结为兄弟之国,后者每年送给前者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自该盟约订立后,辽宋就结束了多年的战争,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澶渊之役的胜利和澶渊之盟的出现,促进了河北地区的安宁,有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辽宋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生灵涂炭,双方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友好交流成为了此后两国关系的主流。
寇准为北宋在这次战役中能全身而退,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国家英雄”,他的责任与担当被世人所敬佩。然而让人伤感的是,寇准的仕途在此之后十分不顺,数次遭到贬谪,人生可谓多次大起大落。他于公元1023年病逝于雷州,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