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封禅,是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能不能封禅,就看两个关键:
1、国库有没有钱,皇帝自己好不好意思。
2、文武百官支不支持,能不能人为打造“天降祥瑞”。
泰山封禅,是上古时期的潮流,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本来还能找到一点上古遗留下来的封禅传统,严格来讲,那是孔子那一代对“克己复礼”耿耿于怀的思想大家们在泰山“遗迹”挖掘出来的,可是始皇帝是什么人:
称帝,烧书,很多文化的轨迹断了,于是封建时代的封禅,就以始皇帝的封禅为标准。
即便是春秋时期,上古封禅的标准和原则也早已经丢失很多了,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载史料安全地落地,留给后人的,就是一地鸡毛。
但“君权神授”这个核心,一样要维持,这个东西不能变,上古的三皇五帝,几乎都封禅了,还有很多古代部落的知名首领,这件事情都做了,比如管仲的说法就是: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
可惜的是,就算先秦尊敬这批上古人物,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连人家的名字、事迹都没有搞清楚,封禅这件事到底是有是无,很难说,即便是有,仪式又该是怎么样的,标准是什么,是每个首领都要进行吗,封禅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而隋唐两朝,隋文帝、唐太宗其实是有资格封禅的,而且是非常有资格。
首先是一统了天下,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其次就是开科举,改变了人间的富贵结构,对外,杨家和李家都很硬气,一个是圣人可汗,一个是天可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惜的是,人家越能耐越不显摆,而李世民有过这种想法,刚一说出来,魏征就喷得李世民无地自容,没办法啊,人家李世民讲道理,尊重臣子意见,也就没提这回事了。
再之后是唐高宗,他完全是沾了他老子李世民的光,他做的事情,本质上也是替李世民做的。
而且李家当皇帝,的确是民心所向,你说需要天降祥瑞,不需要怎么造假,百姓都能给你编出来上报官府,这才是真的祥瑞。
武则天后来花那么多钱收买百官和百姓,人家都还是向着李家,站在李显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祖上积德了。
再之后是唐玄宗,他也有资格把这个禅,封上那么一封。
唐玄宗的封禅,钱是够够的,什么海内外皆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们这个是真的富了,农业富足,加上那么多年天气气候就没有怎么差过,开元盛世一度被认为是古代的一个巅峰,人均粮食拥有量金字塔般的存在。
集隋建制,唐武德、贞观以来的文明成果在唐玄宗这里绽放,他封个禅,不为过,后来的安史之乱,跟他封禅这件事情,并不冲突。
也是唐玄宗证明了,封禅并不代表上天会保佑你,谁骚包谁倒霉,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皇帝也跑不掉这个原理。
自唐玄宗后,中原出现了一条分界线,请勿随便封禅,假如泰山下面挂着这么一个牌子,我想上面写的,也就是这几个字。
安史之乱是厉害的,横断神州,这场分裂造成的弊端,到了明代才彻底解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燕云之地的丢失,两宋没有一个皇帝说话是硬气的,就算喊出天下太平这句话,都要关起宫门躲在妃子的被窝里偷偷说。
又怎么敢到泰山封禅?
可是宋真宗他就敢。
作为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宋真宗真的没有资格,也以一己之力,把封禅这个传统搞坏了。
但是宋真宗的优势在于,他们老赵家给文人机会,澶渊之盟,那是宋真宗一个人的错吗?
大家都不希望武官做大,这个盟约,就是文官集团的意思,他们按着宋真宗的头把水喝了,还要给宋真宗办一个体面的仪式,告诉世人,这可是一件好事。
于是天下祥瑞多起,就连“天书”都出现了,宋真宗自己都信了,难不成这真的是一件好事?
大宋朝在军事上也是高走低开,宋真宗不行,后面的人更不行了,一丢再丢,一躲再躲,幸亏宋高宗没有封禅,保住了底线,要不然,始皇帝和汉武帝能在下面把赵家人踩死。
就这样,一直到明代,中原才算相对统一,可这个时候,因为各种因素,大家已经不喜欢封禅了,因为皇权加剧了,百官反而不喜欢再给皇帝加持,而且大明朝也没有那么体面,土木堡事变是个分界线,且看看,从明宣宗的宣德年间到土木堡之变这里,大明朝才富起来多少年而已。
可要不是按照始皇帝的标准,难不成还按照宋真宗的标准吗,那成了啥了?上古的脸,也丢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