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后梁朝文学为何会在江陵地区短暂复
侯景之乱后,梁朝文学为何会在江陵地区短暂复兴?
侯景之乱后,南朝梁文学在江陵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陵政权始于承圣元年(552),终于承圣三年(554)。在此三年内,梁朝处于侯景之乱后的短暂和平期。在萧绎的号召下,江陵聚集了大量的文人精英。他们在此处校订典籍,举行了诗歌演唱和活动。
这种矛盾的现象是特殊的时代环境对诗人人格造成的影响:侯景之乱发生后,庾信投奔萧绎,并对江陵政权寄予热切希望。然萧绎生性多疑,对部下甚为猜忌,以致君臣离心。他甚至起用侯景余党,继续攻杀威胁其政权的皇室亲族,此为内忧。而东、西魏虎视眈眈的环伺,对于战后国力弱小的江陵一隅而言是极大的危机,此为外患。
诗人心中既希望梁朝能在江陵继续延续,又对严酷的政治形势无可奈何,诗歌情感只得表现得非常复杂。透过社会背景可知,庾信诗歌中的哀怨之情不仅是思妇、征人的哀怨,还有更大的社会哀怨,这种哀怨之情相比王、萧二诗流于表面纤靡之风而言,更加深透,更多层次。王夫之评此诗曰:“故人患无心耳,苟有血性、有真情如子山者,当无忧其不淋漓酣畅也。”
四、总结
总体而言,侯景之乱虽然打破了梁朝安逸享乐的和平,使得京都建康的宫体诗人群四散飘零,宫体诗创作也因战乱被搁置,但萧绎建立的江陵朝廷积聚了建康、荆州两地的文学精英,文人校勘典籍,对书籍四部名称进行了明确标目。
江陵文学出现短暂的复兴,他们的《燕歌行》唱和活动反映了在相对稳定的短暂时期内,梁末文学出现了宫体诗复苏的迹象。元帝与王褒二人的《燕歌行》延续了梁朝宫体诗的艳丽之风,而庾信的《燕歌行》既有宫体诗之丽,也包含了对时局担忧的复杂情感,相比元帝、王褒二人之作更加深沉,此诗可被视为庾信诗歌诗由梁朝宫体走向暮年诗赋的重要过渡阶段。